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聚电解质络合—超滤耦合新技术,采用聚丙烯酸钠选择性络合重金属离子,通过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实现分离。在揭示金属离子及聚电解质溶液超滤行为的基础上,围绕络合体系截留特性、金属离子选择性分离、络合物解离等方面,系统探讨络合—超滤耦合过程的参数优化、反应动力学行为和数学模型,并考察在低浓度含铜线路板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1、金属离子溶液超滤行为。在金属离子溶液超滤过程中,系统研究了超滤膜的电性能,并考察流动电位与膜渗透性、离子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Na+或K+、ca2+或Mg2+、Al3+溶液中,膜等电点分别为2.9±0.1、3.5±0.1、3.8±0.1。在等电点处,膜渗透性达到最大值。金属离子截留系数随流动电位增大而增大。对重金属离子而言,膜对其亲和能力顺序为Hg2+>Cu2+>Cd2+。 2、聚电解质溶液超滤特性。考察操作参数对聚电解质超滤过程的影响,探讨聚电解质在超滤膜表面吸附机理,进而建立膜污染阻力模型。研究发现,当pH<4.5时,聚电解质在膜表面吸附明显,导致膜通量显著降低。聚丙烯酸钠在膜表面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率方程,吸附等温线可采用Langmuir方程描述。在高pH及低pH值下,膜总阻力分别取决于膜自身阻力Rm和不可逆污染阻力Rf;而在整个pH范围内,可逆及不可逆浓差极化层阻力Rp,r、Rp,ir影响不大。 3、聚电解质络合—超滤耦合过程。研究络合反应动力学和聚电解质络合容量,优化耦合过程操作参数,并对两相模型予以修正。所得结论为,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Hg2+、Cu2+和Cd2+络合平衡时间分别为25、40和50min,络合反应动力学符合拟一级速率方程,聚丙烯酸钠PAASS对Hg2+、Cu2+和Cd2+络合容量分别为1.0、0.05和0.033gmetal/g PAASS。对计算截留系数的两相模型进行多项修正后,模拟值与实验值能更好地吻合。 4、聚电解质络合—超滤耦合选择性分离金属离子。比较单一及混合金属离子溶液截留行为,优化操作参数,研究混合体系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结果表明,pH值和负载比LR对分离效果影响明显。在pH=5时,控制Hg2+和Cd2+混合体系LR=1.5,选择性分离系数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