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教育界的学者们一直以来秉承着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到其他学者的广泛推崇。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现如今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而新的课程标准中重要的一条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需要使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得以提高,就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的时候,可能会受到之前的生活经验的影响,所以学生对于某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达到精准的地步,有的只是望文生义、断章起义,有的甚至偏离地理概念本身的意义,而我们把这种没有完全理解到而且跟科学概念不一致的片面概念称之为“迷思概念”,即“misconception”。这种“迷思概念”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科学的地理概念的把握和科学地理知识体系的形成,甚至会影响高中地理概念的整体教学效果。而传统地理概念的教学模式则是“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以教师的“教”为主,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纠正学生头脑中的地理迷思概念,导致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学习效果非常低下。因此,在整个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探查清楚在转变学生的地理迷思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高中生出现地理迷思概念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转变学生地理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地理迷思概念的转变在本次研究中显得非常之重要。本次研究主要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两个理论为指导,以笔者实习所在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探查了高中地理概念转变的教学情况的现状,并分析了高中生地理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地理迷思概念转变的有效教学策略。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笔者在第一部分对本次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地阐述。发现针对于地理方面的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研究较少,而且只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部分具体地理迷思概念提出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缺乏全面性,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在第二部分笔者主要对本次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地理概念、迷思概念、地理迷思概念以及迷思概念转变)进行界定,并且列举了本次研究中主要涉及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高中地理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该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几种主要的调查方法,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迷思概念转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高中生地理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地理迷思概念的转变教学缺乏深入研究;教学理念比较陈旧,缺乏新意;教学策略比较单一,以直接讲解为主;缺乏系统性;忽略学生的旧识和感性认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普遍存在迷思概念。并且总结出学生产生地理迷思概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地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类化概念的负迁移,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学生对某些地理概念的理解不全面,教师对地理概念的讲解使学生产生误导以及社会媒体信息对学生理解地理概念产生影响等。第四部分是高中地理迷思概念转变的有效教学策略。根据地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高中地理迷思概念的转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高中生地理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提出高中地理迷思概念转变的有效教学策略,分别为: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转变地理迷思概念;类比分析,启发学生转变地理迷思概念;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科学概念的形成;进行必要的实物演示和实验;进行合作探究,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学生要重视地理概念的学习,并且提前预习。第五部分是根据所提出的地理迷思概念转变教学策略进行部分教学案例的设计。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