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ituitary stalk interruption syndrome, PSIS)首次被报道是在1987年,被Fujisawa等称为‘’transection of pituitary stalk",意为“垂体柄横断”。该综合征是由于垂体柄变细、中断等原因引起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能正常地运送至垂体后叶,且不能顺利通过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垂体前叶,导致患者常表现为生长激素等垂体激素缺乏引起的身材矮小、发育迟缓等表现的综合征性疾病。关于PSIS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其致病原因是围产期损伤。这是因为在PSIS病人中存在高比例的臀位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史等相关围产期损伤的病史,从而引起人们对围产期损伤导致该病产生的猜想。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因素可以导致该病产生。但其遗传方式并不完全一致。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激素检测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结果作为PSIS的主要诊断依据。PSIS患者的MRI成像常常表现为典型三联征:①垂体柄变细、中断或缺失②垂体后叶异位或缺如③垂体前叶发育不良或不发育。目前PSIS的治疗,基本都是采用激素替代治疗,部分患者除需补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外,视情况而定补充性激素等其他激素,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计算或选择。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调查一个中国垂体柄阻断综合征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并复习分析垂体柄阻断综合征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提取一个垂体柄阻断综合征非近亲结婚二代家系全血DNA,对OTX2基因、LHX4基因、HESX1基因、SOX3基因这4处基因编码序列进行测序,进行突变筛查。并基于既往相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中先证者临床特点为:第一胎足月顺产,无窒息史,学习成绩中下游,生长发育较同龄同性别同地区儿童迟缓。X线示骨龄小于实际年龄。MRI示腺垂体体积较小,垂体后叶移位,垂体柄纤细。LHX4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一杂合同义突变,以及一处纯合错义突变,为c.983A>G, p.N328S,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显示以上杂合同义突变和相应位点对应纯合错义突变在PSIS患者及正常人当中出现的概率一致,由此推测该位点突变并无功能性改变意义。在临床随访时间内,该先证者经过激素替代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研究结论:研究并未在该家系的LHX4、HESX1、SOX3、OTX2四个基因编码区内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但患者母亲孕产史并无特殊,说明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导致该疾病,可能存在其他基因的变异,也有可能是外界因素导致。本研究就该疾病的病因分析提供了一部分参考,同时也可让临床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加以完善。而PSIS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与预后等方面仍待进一步研究探索。研究背景: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称脆骨病,是一种少见的具有遗传性的先天性骨骼疾病,发病率在1/10,000-1/20,000之间。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骨骼脆性增加所导致的频繁骨折,随之可以引起骨骼畸形、关节松弛和脊柱侧弯等临床表现。除骨关节的异常,OI患者还可伴有听力下降、牙齿发育不全、异色巩膜、高尿钙等其他组织器官的异常。该病为遗传性疾病,90%以上的OI患者为合成Ⅰ型胶原蛋白的基因(COL1A1和COL1A2)的突变所引起。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基因可以导致该疾病,它们可以通过影响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折叠和修饰等过程来产生作用。目前该病并无有效治疗手段,在预防骨折的基础上,可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但两者通常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可采用的药物有二磷酸盐、生长激素等,但药物治疗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可以增加骨折风险。而手术治疗也存在植入物移位风险以及骨骼破坏加重的可能。不同类型的0I,严重程度有很大区别,轻者可以不影响正常日常生活,重者具有致死性,其预后并不理想。因此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0I患者的生活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调查一个中国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并复习分析成骨不全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提取一个成骨不全非近亲结婚三代家系全血DNA,对COL1A1、COL1A2、CRTAP、PPIB、IFITM5、SERPINH共6处基因编码序列进行测序,进行突变筛查。并基于既往相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先证者为足月生产,臀位产,有新生儿窒息史。自5个月起频发骨折。先证者身材矮小,身高130cm,体重45k,面部呈倒三角形,双眼巩膜呈蓝色,左腿较右腿短。先证者女儿胎儿期超声提示胎儿四肢长骨发育落后并双侧股骨弯曲,可疑软骨发育不全。其女儿为足月剖宫产,无新生儿窒息史,出生身长42cm,体重2330g,颅骨受压后易凹陷,面部呈倒三角形,双眼巩膜呈蓝色。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先证者及其女儿的COL1A2基因上发现一杂合错义突变,c.1009G>T, Gly337Cys,该突变导致COL1A2基因中的甘氨酸被半胱氨酸替换,引起Ⅰ型胶原三级螺旋结构的不稳定,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症。研究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该成骨不全家系中先证者疾病的产生为COL1A2基因突变所导致。先证者的碱基替代很可能来自自身的基因突变。而其女儿遗传了该突变并表现相应症状,该基因的突变是导致二者产生成骨不全的主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