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rm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认可与确认,并因此在行动上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极大发展与广泛运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史上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传播载体。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可成为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的有效、有力的传播工具与平台,但它也可以成为别有用心的人与群体消解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武器,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在不同程度上消解、弱化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加之青少年认知发展尚未成熟且知识储备与社会经验的相对欠缺,使得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在新媒体这一开放性极强的环境中面临更多未知因素与风险。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逻辑起点,同时借助建构主义理论与框架理论,对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内容、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与阐述,并从原则、方法、途径这三个维度论述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的有效路径。第一部分说明、分析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具体内涵,并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建构主义理论及框架理论阐述新媒体时代国家认同构建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明确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应当包括身份认同、经济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民族认同这六大内容。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媒体文化多样化、传播秩序失序、传播伦理失序等现象,阐述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面临的国家认同多元化、模糊化、感性化的困境。第四部分在此基础上从现实问题出发讨论新媒体时代如何构建青少年国家认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全球性与国度性相统一、国家象征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信息文化发展与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引导平台,促使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由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转变。此外,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与社会等各层次环境的育人作用,全方位、多角度搭建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构建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论文重点介绍了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波动率数据的建模过程,基于EDF型检验统计量做新息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并给出了模型的点预测和bootstrap区间预测。在t分布假设下进行了不同EDF型检验功效的统计模拟实验。具体工作如下:  (1)针对中国外汇储备数据,进行了非线性趋势-ARMA模型的建立,基于EDF型检验做新息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给出了样本外点预测的计算公式以及基于bootstrap方法的
时间序列非平稳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许多研究者的兴趣之一.为此,很多统计学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精力,本文研究的是非平稳条件下的马尔可夫过程,它的边际分布为广义泊松分布.并给出模型的基本性质和参数估计.随后,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  全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简单地介绍了本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第二章我们给出模型的介绍和性质,为了更好地适应过度离散的数据,我们把文献[5]中模型的边际分布,由负二项分
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数据的爆炸性增长,高维甚至超高维(“大p小n”,其中p为样本维数,n为样本容量丩数据出现在生物信息、股票市场分析、通信工程等领域。然而经典的极限理论都是基于样本维数p固定且远远小于样本量n的情形,所以,对于现如今出现的高维数据,经典极限理论不再适用。因此,近几十年,有众多研究者发现了新的统计方法来处理高维数据,如随机矩阵理论。而样本协方差矩阵的结构相对简单且其检验问题的研究
学位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数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上海自1988年成为全国课改试验区以来,一直就课程开发和教材研究进行改革,特别是2018年以来开展基于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更关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已掌握的知识以及以往的学习经验、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形成知识体系,实现深度学习。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设计大多以独立的一堂课或知识点为主,并且教
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城市问题频出。在此背景下,城市问题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重视,他们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关于城市的思想后,提出了自己对城市问题的看法。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出版有关城市问题的专著,但他们对城市问题的看法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为今天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  马克思恩格
学位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转轨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定纷止争,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加迫切,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改革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并第一次提出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概念。十九大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法治化已经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