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殊人群。在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下,他们一般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周边的相对落后地区。从农村走向城市或较繁华的地区,在另一个不同的生活境遇下生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短期来讲,面对的是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长远的角度来讲,则是从农村人变成城里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尽管目前学术界针对流动儿童的研究比较多,但这些研究多为理论探讨,且以流动儿童教育、医疗等社会学内容为主,虽然也有关注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和融入等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但在快速城市化所引起流动儿童问题凸显的背景下,这些研究在解释相关问题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而对这一群体城市角色认同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增进对这一过程的了解,以便为促进流动儿童市民化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思辨和问卷调查,构建了城市角色认同的理论结构,并以重庆市中小学生为例,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城市角色认同的结构进行了初步验证,同时考察了该结构在不同群体中的适配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角色认同在性别、年级、学段等变量上的差异,并对影响城市角色认同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综合以上步骤,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自编《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量表》具有良好心理测量学指标。2.城市角色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具体可划分为积极情感、能力知觉、信息获取以及行为倾向。该结构具有跨学段、性别、户口的一致性和稳定性。3.城市角色认同在年级、居住时间、居住环境、学段上差异显著。具体来讲,在年级差异上总体表现为低年级好于高年级;在学段上,小学好于初中;在居住环境上,城里人较多好于城里与农村人各一半好于农村人较多。4.在年级发展趋势上,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其中六年级是城市角色认同的最高点;在居住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整体呈U型发展变化趋势,其中居住时间区间在半年至两年阶段为U型低谷。5.社会支持与人格显著影响城市角色认同,而社会经济地位与歧视知觉对城市角色认同的作用不显著。同时发现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城市角色认同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