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北地区属黄土高原,也是北方农牧业交错地带,历史上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争夺的地域。近年发现,晋北地区存有很多堡寨聚落遗迹,这些堡寨与当地居民生活关系密切。学术界对堡寨主要从军事、建筑角度方面加以研究,也有从社会史层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如张萍以陕西榆林地区长城及沿线三十九营堡的兴衰为研究对象,指出城址的废弃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邓庆平把河北蔚县的堡寨作为个案,对堡寨的修建、类型、功能做了细致的研究。但涉及到晋北堡寨的比较少,本文以社会史为切入点,从各个方面来研究晋北堡寨,从而揭示明清边地的社会历史变迁。晋北堡寨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明朝为了抵御蒙古南下,在晋北实行卫所制度,修建关隘、城堡和营寨以御敌。于是各种各样的官堡随之兴建,有些还增设了行政机构。民间为了自卫也修建了类似于官堡的民堡,使得堡寨成为晋北乡村社会一种常见的聚落形态。查阅史料,发现晋北堡寨,无论选址、大小、结构和材质都不尽相同,因此防卫功能也有所区别。民堡相对于官堡,由于缺乏火器、弓弩等武器,防御功能就显得较为薄弱。在明清边境战与和的局势下,详细地展现了明清两代在卫所制度下边境人民的组织形式、市场、屯田、田赋、教育、风俗、信仰和日常生活状况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边境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展现印证了历史,勾画出了明清边塞地区社会变迁的整体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