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农村基层组织与党员发展之考察——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期间,中共农村基层党员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因为党员发展条件不一影响到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在剧烈变动的环境里,往往会有很不一样的表现。他们在多重势力夹缝中所做出的各种表现,有时恰恰能够反映出农村基层党员对中共的真实态度,也能反映出中共在农村中的影响力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长治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中共与日伪、国民党等多方势力争夺异常激烈的地区。抗战初期,中共上级组织针对党在该县力量薄弱的情况,出于发动组织群众,建立根据地的需要,曾经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过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党员数量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县区基层干部在上级指示的压力下,发展党员时不注意对党员的考核,存在着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拉夫”现象,以致吸纳的党员一度鱼龙混杂。当1939年国共之间爆发晋西事变时,党的基层组织损失惨重,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方面的各种问题,中共在山西境内不同地区分别开展了整风运动。长治县由于身处敌占区,整风运动的开展有所滞后,但在1943-1945年间党的各级组织确实对基层党员进行了多次整顿,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干部们随后发现,基层党员身上所存在的各种痼疾,只会随着运动的展开而有所缓解,并不会彻底消失。一段时期之后,当适当的环境出现时,这些痼疾又会发作,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仍会接踵而至。
其他文献
期刊
我国的休假制度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多夹杂于帝王诸侯的巡游涉猎等活动中。宋代休假制度在吸收前代休假制度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朝的社会情况,制定出一套具有
期刊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越来越多的权益。英国是对华经济扩张和侵略的先锋军,英国在华传统的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对华北的投资则相对较少,在华北的经济权益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