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无疑,礼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标识之一,也是解读整个中华文明的关键之一。然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礼已经成为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颇为复杂的概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在先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礼这一概念进行了必要的界定:礼是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调节一定群体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又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历史概念。 本文在对礼的基本概念进行基本界定之后,随之通过对礼的起源的考察,探讨了礼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从而进一步提出,具有治民的功能是礼与生俱来的功能之一。详细的论述了这种礼治模式的结构、对象、成因以及其由萌芽到成熟的历史过程。 在此基础上,将孔子的礼治思想体系与西周以及西周以前的礼治实践和礼治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详细的考论了孔子礼治思想体系的结构、构成要素、历史渊源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认为,孔子的礼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西周及其以前的礼治实践和思想的框架和模式。构成孔子礼治思想体系的依然是血缘关系、宗教祭祀、礼仪的践行、圣人的道德牵引和刑兵的暴力威慑这样五个因素。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毕竟去远古已久远,原有的礼治体系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这就使孔子在继承原有礼治思想的结构模式的同时,旧瓶装新酒,对五个要素的具体的内容作了新的诠释和变革,为礼治这种统治模式找到了具有永恒价值的新的内在依据,赋予了它更为久长的生命力。它所欲达成的理想社会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在既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性的同时,又要缓和不同等级间的矛盾。孔子的礼治的实质就是调节、缓和阶级矛盾的政治思想。因此,它虽然在建构一个新的统治秩序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但在维护一个既定社会的长治久安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价值,这是孔子礼治思想在后世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