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调节,是一个涉及层面广,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意义的心理学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界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对自我调节的定义和理论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自我调节包含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界对于自我调节的定义尚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者们对自我调节的关注点却有着一致的变化:从开始只强调“努力控制”的行为调节策略,转变为同时强调“努力控制”和“不努力调节”的认识、动机、行为等方面的调节。自我调节变的更加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国内心理学对自我调节的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数强调的重点依然是控制层面,而且多集中在自我调节学习方面,特别是对中学生群体。当下,我们面对的环境日益复杂,各种网络内容、各种食品饮料等等方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诱惑,对家庭、学校,特别是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自我调节定义和结构的探索,自我调节测量工具的编制对提高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加强中学生自身心理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自我调节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规划。首先本研究对自我调节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自我调节的基础和本质特征:目标和策略,其次,基于双目标动机系统,针对我国中学生群体对自我调节的心理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我们同时重视需要努力的“必须目标”动机策略的调节和不需要努力“想要目标”动机策略的调节;我们关注中学生学业方面的调节,也关注饮食健康等方面的调节。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同时,配合质性研究,通过在量表编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检验,系统地探索中学生自我调节的结构,形成中学生自我调节量表。在文献收集、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包含两个分量表,共128道题目的自我调节初测问卷。初次施测,回收729份有效问卷,参考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条目删除和修改,最终形成包含六个维度、22道条目的中学生自我调节动机分量表,和包含3个维度18道条目的中学生自我调节行为分量表的正式量表。之后,通过对四川、重庆、山西、广东地区的99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采用SPSS21.0、Amos21.0、Mplus7.0统计软件对抽样数据做进一步的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均符合测量学指标,表明本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相关的调查研究。最后,对重庆、山西等地区的783名有效被试进行自我调节现状与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探讨自我调节动机对自我调节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本研究的模型假设提供进一步的实证支持。 本研究表明:⑴自我调节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基于双系统动机模型的中学生自我调节结构包含两个不同的心理层面:动机和行为方式,动机层面可分为基于“想要目标”的自我调节动机和基于“必须目标”的自我调节动机,同时,每个层面均涉及三个中学生自我调节的重要方面:学业投入、饮食健康和非攻击行为调节。从而形成包含6个维度的中学生自我调节动机:基于“想要目标”的学业投入动机、饮食健康动机、非攻击行为动机,基于“必须目标”的学业投入动机、饮食健康动机、非攻击行为动机;以及包含3个维度的自我调节行为:学业投入调节、饮食健康调节、非攻击行为调节。⑵编制的中学生自我调节量表包含两个分量表:中学生自我调节动机分量表和中学生自我调节行为分量表。两分量表总表及各因子子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45-0.870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拟合指标分别为TLI=0.884、CFI=0.899、RMSEA=0.051(分量表1),TLI=0.891、CFI=0.904、RMSEA=0.053(分量表2);同时,各校标效度与理论构想较吻合。总之,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自我调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测评中学生自我调节水平的工具。⑶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水平总体上较高,男生的非攻击行为必须动机水平、饮食健康自我调节能力显著优于女生。自我调节各维度的年级差异上,整体呈现初中生高于高中生,一年级优于二年级。城市中学生在学业投入必须动机维度和饮食健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的非攻击行为想要动机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而饮食健康自我调节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⑷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在自我调节动机和自我调节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