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针新月蕨和菝葜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ong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又称羊齿植物,它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类群,它们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类群,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在植物界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现在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000多种,我国的蕨类植物有2600多种,是世界上蕨类植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其中供药用的约有390多种。近年来随着对一些蕨类植物研究的深入,蕨类植物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学活性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对药用蕨类植物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为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对它们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   披针新月蕨Abacopteris penangiana(Hook.)Citing是蕨类植物门金星蕨科新月蕨属多年生的蕨类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它是鄂西北土家族民间常用药物,广泛用来治疗急、慢性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作为金星蕨科药用蕨类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活性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本课题组对披针新月蕨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采用HPLC法对披针新月蕨根茎和地上部分多个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分析。   运用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紫外光谱(UV)、圆二色谱(CD)、红外光谱(IR)、质谱及核磁共振光谱(1H NMR、13C NMR、1H-1H COSY、HSQC、HMBC、ROESY)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和技术,从披针新月蕨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0种成分,鉴定了26个化合物:新月蕨素A(APR-1)、新月蕨素B(APR-2)、新月蕨素C(APR-3)、Eruberin A(APR-4)、6"-O-acetyleruberin A(APR-5)、新月蕨素J(APR-6)、新月蕨素N(APR-7)、新月蕨素I(APR-8)、新月蕨素D(APR-9)、新月蕨素K(APR-10)、6"-O-acetyl eruberin C(APR-11)、6"-O-acetylerubedn B(APR-12)、6"-O-acetyl triphyrilin A(APR-13)、新月蕨素L(APR-14)、(7'Z)-3-O-(3,4-苯乙烯基)-咖啡酸(APR-15)、Caffeicin B(APR-16)、7-羟基-4'-甲氧基-6,8-二甲基花色素-5-O-β-D-葡萄糖苷(APR—17)、Triphyllin A(APR-18)、Eruberin C(APR-19)、Eruberin B(APR-20)、紫花杜鹃甲素(APR-21)、1—O-β-D-葡萄糖-2,3-D-十九碳烯酸甘油二酯(APR-22)、3,4-二羟基苯甲酸(APR-23)、对甲氧基苯甲酸(APR-24)、β-谷甾醇(APR-25)、β-胡萝卜苷(APR-26)。其中14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APR-1~3和APR-5~15。   从披针新月蕨地上部分8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种成分,鉴定了18个化合物:新月蕨素E(APA-1)、新月蕨素F(APA-2)、新月蕨素G(APA-3)、新月蕨素H(APA-4)、新月蕨素M(APA-S)、Eruberin A(APA-6)、新月蕨素C(APA-7)、新月蕨素I(APA-8)、Triphyllin B(APA-9)、Erubcrin B(APA—10)、Triphyllin A(APA-11)、6"-O-acetyl triphyrin A(APA-12)、Astragalin(APA-13)、Contigoside B(APA-14)、β-D-glucopyranosyl-(4→1)-α-D-glucose(APA-15)、对甲氧基苯甲酸(APA-16)、香草酸(APA-17)、β-胡萝卜苷(APA-18)。其中有5个化合物(APA-1~5)是新化合物,其它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用HPLC法对两种产地披针新月蕨根茎中6个化合物APR-5、12、13、16、18、20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化合物TriphyllinA(APR-18),其次是Eruberin B(APR-20);还对披针新月蕨地上部分6个化合物APA-8~11、13、14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化合物Triphyllin B(APA-9)和新月蕨素I(APA-8)。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披针新月蕨中含有大量的黄烷-4-醇苷类化合物。   披针新月蕨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披针新月蕨乙酸乙酯部位和单体化合物(7'Z)-3-D-(3,4-苯乙烯基)-咖啡酸(APR-15)、Contigoside B(APA-14)、Astragalin(APA-13)、Caffeicin B(APR-16)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单体化合物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新月蕨素D(APR-9)、Triphyllin A(APR—18)、新月蕨素A(APR-1)、新月蕨素J(APR-6)、新月蕨素C(APR-3)对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干燥根茎俗称金刚藤,有祛风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民间常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肠炎、痢疾、妇科炎症、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由于菝葜的独特疗效,近年来对菝葜的药理和药效学研究、临床应用的研究逐渐增多,以菝葜中的有效提取物为主要成分一些新药不断出现,因此,该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为了深入探讨菝葜的药效学基础及提高菝葜相关制剂的质量,本课题组对该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HPLC法对该药材中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从而为菝葜药材和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和技术,从菝葜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种成分,分别为表儿茶素.(7,8-bc)-4α-(3,4-二羟基苯)-二氢-2(3H)-吡喃酮(SCE-1)、儿茶素-(7,8-bc)-4β(3,4-二羟基苯)-二氢-2(3H)-吡喃酮(SCE-2)、儿茶素-(5,6-e)-4β-(3,4-二羟基苯)-二氢-2(3H)-吡喃酮和儿茶素-(5,6-e)-4α-(3,4-二羟基苯)-二氢-2(3H)-吡喃酮的混合物(SCE-3)、白藜芦醇(SCE-4)、氧化白藜芦醇(SCE-5)、3,5,3’,4’-四羟基芪(SCE-6)、二氢山萘酚(SCE-7)、二氢槲皮素(SCE-8)、儿茶素(SCE-9)、十六烷酸(SCE-10)、二十碳烯酸(SCE—11)、胡萝卜苷(SCE-12)。   用HPLC法对菝葜根茎中6个化合物SCE-1、4~8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化合物自藜芦醇(SCE-4),其次是化合物氧化白藜芦醇(SCE-5)。   镇痛实验结果表明,菝葜根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能有效地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提高小鼠热刺激痛阈值。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菝葜根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能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以及小鼠S180和H22肿瘤细胞的增殖。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SCE-1~9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地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   本文还对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合理开发利用药用蕨类植物资源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要】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也是时代的一种趋势。本文探索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8-02  近年来,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的现代学徒制,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