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旅游景区声誉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ng_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是我国积极推动的重要第三产业。但与其高速发展如影随形的,是行业中出现的大量负面事件,而在互联网媒体发达的时代,这些负面事件更是广泛传播、长期驻留,对整个行业特别是旅游景区造成了程度不一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为景区的声誉管理提供具体思路,即为景区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防止景区各类经营主体由于短视化的经济目的而不顾景区的长远利益,同时提升景区所在地政府及相关机构对景区资源的长效治理能力。本文利用概念层、功能层和应用层三层次研究思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重点研究了景区各类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关系、旅游景区危机事件和景区声誉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旅游景区声誉风险管理模型,对模型中各管理要素进行了针对性的实施建议,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结论一:声誉风险管理对景区产生影响是长期的、间接的。声誉风险管理是景区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但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声誉风险管理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直接利益。结论二:声誉风险管理依赖于危机管理但独立于危机管理。景区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对声誉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三:声誉风险管理中公众的影响程度强于学者的影响。若以网络新增关注信息的半衰期均值为界,学术关注度半衰期低于该值,而公众关注度半衰期高于该值,降低驻留信息的总数量,可以大幅降低景区声誉风险影响程度。结论四:景区的声誉风险管理模型具有相对稳定性。本文构建的声誉风险管理模型的三维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普适性。结论五:景区的声誉风险管理需要政府履行好特定角色。虽然政府及相关机构不宜直接参与到景区的直接经营中去,但应履行好行政管理人和特许经营权人两个重要角色。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女性权益的话题重回主流视野,更多的女性电影受到关注。女性创作者从来不该是电影艺术中的他者。自电影艺术诞生之初,女性电影人就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马克·卡曾斯在《女性电影人:一部贯穿电影史的新公路电影》中梳理了女性导演在电影中独特的创意手法,认可了女导演的创作实力。而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放,大量创投机制的形成,女性导演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创作既拥抱主流市场,又体现着对当下女性命运的关
21世纪以来,外语教师身份研究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取得了大量成果,逐步成为语言教师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培养粤东西北中小学教师的正式文件,该通知旨在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扶持广东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的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而定量分析较少。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较多,而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有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企业特定主体的创新决策,而目前有关股权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研究中,对多个大股东的研究相对不足。在此背景下,研究多个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对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提升企
民族地区幼儿园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渗透到幼儿园教育已成为目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大课程资源观是教育界不断出现的新名词,幼儿园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社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整合,让社区内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使社区的基础设备符合幼儿园教育的需求,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幼儿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进入一线教学课堂深入观察发现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练习课的低效率与习题量不断加大之间的恶性循环。练习课教学与新授课不同,其趣味性少、重复性多、形式单一等特点导致课堂上教师除了对数学知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修身正己",选编的五篇课文分属于写人的记事散文、小说、议论说理文和文言文,从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写人的记事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记述叶圣陶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他的君子之风;小说《驿路梨花》善于剪裁和加工情节,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故事中,表现了善良朴实、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与公德之美;
期刊
基因增强技术是基因科技的衍生技术之一,指向人的生命的内在构造,涉及生命伦理背后的价值世界。探究基因增强技术的伦理规范问题及其困境,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引导基因科技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类改造自身的人性限度和价值边界。基因增强技术对生命的自然属性,自我的同一性,个体的尊严,个体与人类共同体的基本同构性等传统伦理问题构成了严重挑战。医学目的基因增强技术并不会实质性影响个体与人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