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甸油田北东块南部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理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5ete346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快及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利用了喇嘛甸油田北东块南部(北东二区)加密调整区作为研究区,以该油田构造地质特征及沉积背景为研究基础,利用最新的密井网测井资料对目的层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化研究,主要搞清研究区不同目的层段储层的沉积微相分布特点、现井网条件下的砂体控制程度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地质依据。采用储层层次界面分析的基本原理,按照旋回对比的总体原则,首先将喇嘛甸油田储层悬回层次进行了合理划分;然后利用密井网测井曲线资料,打破原小层对比结果,通过进行旋回对比,将成因单元进行了合理划分,总结了储层剖面结构模式及砂体连通基本类型;另外,根据单井测井曲线的特征进行砂体相别的确定,以河流-三角洲相各类沉积模式概念模型为指导,采用成因模式分析方法绘制了砂体分布图,精细地揭示了研究区目的层段储层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最后研究了特高含水期各类砂体的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主要为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发育辩状河、低弯曲分流河道、水下枝状三角洲、水下过渡状三角洲及水下席状砂等5种基本的沉积模式,不同的沉积模式微相分布存在一定差别,对揭示注采连通状况提供了准确依据;目前的储层动用状况,表现为平面水淹严重,垂向水淹具有明显的规律,砂体的底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体的边缘、上部和层内。本项目的研究,为该油田在改善单井调整挖潜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在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巴山弧形逆冲推覆系紫阳地区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出露大量碱性岩墙,该岩墙多呈顺层侵入,空间上近NW–SE向展布,与区域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岩石类型主要为辉长岩
云南省勐海县勐满金矿床所在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简称“三江”)褶皱系最南部。“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成矿区,“三江”流域及相依的横断山脉地
近几十年来,地质学家对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相关理论认识,指导了龙门山及川西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其中关于龙门山具有典型特色的飞来峰带的研
华北地区中生代以来发生了由东高西低到西高东低的地形倒转过程。通过对地形倒转过程中沉积盆地内发育的不整合面的剥蚀量的计算,恢复和分析了地形倒转过程中三个主要关键时期
镉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日益严重。与其它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相比,镉在较低浓度时就可对动植物和人产生毒害作用,且这种危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性。近年来我国西南地
地应力是油气资源评价、油藏模拟、油气井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地应力的测定及地应力剖面测试,对TLH的地层应力分布情况加强认识。通过地应力
西天山位于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结合部位,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内部多条活动断裂发育,西天山区域现今构造与地震存在重要联系,本文通过了解西天山地区构造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