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推进⒊中国文化走出去⒋的历史背景下,推介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作品更为重中之重,《牡丹亭》作为中国戏剧代表作,其传播虽可称为中国戏剧典籍中相对最为成功的一部,却仍有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其中译者角色不容忽视。在众多译本评价研究中,鲜有学者关注文本情感资源这一角度。而现有的与文本情感有关的文献多局限在政治语篇等实用文体上;文学文本,尤其是典籍作品少有涉及。因此,为丰富该方面研究,本研究尝试以《牡丹亭》两英译本为例,从评价理论视角探讨文本情感资源的实现情况。本文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借助情感分析工具LIWC和TextMind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结合文本细读法对比分析《牡丹亭》原文本和两英译本(译者分别为西里尔·白之和汪榕培)的态度资源实现情况,然后从情感种类和情感资源所用句式两个方面着重对两英译本中的情感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白之和汪榕培两译本较原文本在态度资源上均有所减少,其中尤以情感资源减少幅度最大。(2)白之译本更完整的重现和保留了原文本的态度资源,汪榕培英译本则将焦点放在传神达意之上,并未对细节上的态度资源翻译加以重视。因而在整体态度资源实现上,白之译本优于汪榕培译本。(3)两英译本中均出现了过程情感较原文本减少,品质情感稍有增加的状况;同时白之译本情感种类分配的比率仍旧遵循原文本的比重,而汪榕培译本中情感种类分配比率较原文本变化较大.因而白之译本更注重各个情感种类的对应翻译。(4)两英译本中情感句型的使用情况基本相同,由情感名词和情感动词引导的句式数量远远超出由情感形容词和副词引导的句式,其中人称代词+情感动词+名词短语这一结构数量最多,这与前人对于单一英语文本中常用情感句式的研究结论略有不同,说明两译本中情感句式的选择均有待提高,以加强文本情感传递的效果。本文认为: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重任的译者应尽力实现原文本中的评价资源和情感资源,在翻译作品时要将原文中的态度资源、情感类别和情感句式列入考虑,尽量贴合英文读者在表达情感时的语言接受习惯,以期达到最好的情感传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