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2年,牛津大学的数学讲师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笔名为刘易斯.卡罗尔),创作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掉进兔子洞后在一个神奇王国旅行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它开启了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自1865年出版以来,这部儿童幻想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并在文学史上保持着深远的影响力。爱丽丝的梦幻旅程不仅使儿童感到开心和娱乐,同时也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想象力赢得了成年读者的喜爱。本文拟从探究小主人公的幻想旅程出发,分析代表成人世界的梦幻世界,进一步寻求回归的意义。本文包含六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维多利亚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童年观和幻想。第一节简要介绍维多利亚时期童年观。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人们对儿童和童年有了新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是纯真善良的,带有天国的灵光,而童年是人生中最纯真,快乐的时光。十九世纪后半叶儿童幻想文学的兴起是与当时的童年观分不开的。第二节简述幻想的概念以及约翰·托尔金的“第二世界”理论。托尔金认为,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而人们不满足第一世界的束缚,用“幻想”去创造一个想象的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即架空世界,所有的一切则都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真实”形象建构起来的,它是幻想创造出来的想象世界,反映神创造的第一世界。幻想对读者的吸引力主要源于它的三种功能:恢复、逃避和安慰。第二章着重分析卡罗尔创设的幻想世界并探索爱丽丝的梦幻旅程。故事一开始,现实中的七岁小女孩爱丽丝对成长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作者卡罗尔以“梦”作为“入口”将她从现实世界自然地引入了仙境。在如梦的幻想中,爱丽丝开始了她的仙境之旅。这一旅程首先暗示着她成长的过程,仙境虽然奇特而且似乎远离现实世界,但它实际是象征了现实中的成人世界。这一世界充满着喧嚣和荒诞。各种动物身上体现着成年人的特点,它们粗鲁冷漠,总是以成人的口吻对爱丽丝进行教训。仙境中的各个地方各种行为让爱丽丝感到困惑和失落。为了能够进入那个美丽的充满鲜花和泉水的花园,她几经努力甚至改变自己的身体的尺寸。当她费劲周折置身其中后,却发现美丽的花园不过是一种虚幻。在失望中爱丽丝决心放弃仙境回到她原来的世界。第三章旨在探求从仙境中回归的意义。像大多数的幻想作品一样,爱丽丝梦游仙境也有一个快乐结局。小主人公认识到成人世界的真实境况后从梦中醒来,回到了她的现实世界。这一回归的结局暗示了她回归到天真的童年和自然。在这幻想中,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将自身认同于他的小主人公,表达了自己回归童年的愿望。强烈的儿童和童年情结伴随着卡罗尔的一生,他不仅经常怀念已逝的童年,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退缩到儿童的世界中,他广交儿童朋友并以各种方法让她们开心快乐。生活经历是影响作者生活及其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卡罗尔小时候生活在静谧恬淡的乡村,在那里,他接受家庭教育并接近自然,在闲暇时光与众多的姐妹游戏,玩耍,度过了金色的童年时光。但伴随着卡罗尔的成长,他逐渐变得内向,自卑和抑郁。在社会交往中他自卑、封闭、不善言辞甚至口吃,但在儿童结交和娱乐,在与儿童的交往中他幽默风趣,自信快乐。卡罗尔的儿童情结也深受当时浪漫主义童年观的影响,他崇拜儿童的天真和纯洁,深信童年是纯真和快乐的源泉。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作为儿童代表的爱丽丝好奇,天真,有礼节,而仙境中的象征成年人的动物则大多虚伪,冷漠。在将儿童和成人进行对比的同时,卡罗尔也描述了童年与成年世界的差异,从而表达了他对儿童和童年的赞美和肯定,爱丽丝的醒来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内心回归的欲望。借助于幻想的魔力,卡罗尔也在精神上回归到了童年。第四章分析了这部幻想作品的魅力以及意义。故事中无所不在的戏仿和荒诞令所有年龄的读者开怀而乐。借助于幻想,读者也随同小女孩爱丽丝离开现实世界进入到梦幻旅程,重新体验漫长的成长过程,重拾童年的天真和纯真。爱丽丝的回归童年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的逃避的欲望。幻想并非是消极意义上的逃避,它只是让人在暂时的退避中寻求一种轻松和慰籍并重新审视生活。而在幻想中回归纯真的童年更具有双重的意义。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卡罗尔借助幻想的魔力创设了一个第二世界,作者一方面描述仙境里成人世界的荒诞,虚伪,与儿童的好奇,纯真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也对成人的极端的说教行为以及对儿童的不公正的对待给予了揭露和讽刺。爱丽丝的旅程,是成长的过程,也是探索成人世界的过程。好奇的天性激起小女孩爱丽丝对成人世界的探索,在经历了各种奇妙的事件后,她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她曾向往和好奇的成年。她的醒来意味着她得以回归童年,回归自然。由于作者卡罗尔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将自己等同与小主人公,因此,爱丽丝的回归意味着作者精神上的回归,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崇拜童真,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的浪漫主义的童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