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至200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推出大宗股票交易平台,确立了大宗交易方式价格确定、成交确认和信息披露原则。随着2008年4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后,大小非逐渐成为大宗交易平台上的力量。大宗交易日渐活跃,对提高市场效率和流动性,完善市场交易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据wind数据统计,沪深两市股票大宗交易成交额从2002年1.2亿元,攀升至2012年1309亿。在竞价交易市场成交额频创新低的背景下,大宗交易活跃度逆势上升,值得关注。 然而在大宗交易实践中,过桥减持、操纵市场、平台避税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导致市场各方对股票大宗交易的公平性、透明性日趋关注。本文通过对大宗股票交易过去10年历史数据的折溢价率分析,并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回顾,探讨我国大宗交易制度的缺陷;同时借鉴当前海外市场大宗交易制度,针对大宗交易的特点、适用情形和设计原则,紧密结合我国大宗交易市场近年来运作特点,深入探讨在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大宗股票交易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完善定价机制、设置限售期限等改善建议,以更好地提升市场运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