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教育发展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将近七亿农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很大的变化与提高,当然也包括教育。由于我国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等原因导致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因此,先前的“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学校布局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变化。而且,农村学校存在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整体师资队伍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农村学校的发展。2010年国务院下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提出了“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的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这对于重新统筹规划,以及对区域内学校分布进行布局调整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本研究选取位于河南省的X县为样本,对样本地区布局调整的对象人群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实际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成本、学生上学路程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同时,本研究通过文献进行了相关理论的梳理,包括教育公平理论以及公共产品理论。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其他地区布局调整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途径。本研究认为,通过加强对政策的良好理解以及完善相关保障措施等路径来解决布局调整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