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通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然而,是什么力量推动它演进的呢?也就是说,流通业演进的动力机理是什么?本文把商品供给随着生产方式变革而呈现的特征称为“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把消费品需求随着消费需求变革呈现的特征表述为“消费需求的大量化”。尽管两者任何一方都是流通演进的决定因素,但是,“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和“消费需求的大量化”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却是流通演进的环境动力。随着流通环境因素的变化,流通也在自己的轨道上演绎独特的轨迹。
文章在分析了流通业的演进历程之后认为流通业的演进是为了缓解和解决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的矛盾,该矛盾是流通演进机理的动力。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商品供给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革引起商品需求的变化。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就是劳动的生产条件,包括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逐步增强的生产能力,使社会商品无论是在品种、规格、样式,还是在数量上呈递增状态,本文称之为“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伴随收入的提高,个体消费在满足了基本消费之后出现个性化、层次化和时尚化的特点。整个社会的商品消费需求经历了由小量到大量、由少品种到多品种、由简单化到多样化、由基本需求到高级需求的变化,并且在数量上一直保持递增状态,本文将之称为“消费需求的大量化”。
“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消费需求的大量化”和流通演进都是潜变量,潜变量无法直接观察,文章分别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分解,进而构造测度指标。首先将生产方式分解为技术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又从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角度测度技术生产方式;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测度社会生产方式;接着从消费需求的三个影响因素收入支出水平因素、前期生活质量因素和对未来预期因素来测度消费需求的大量化;然后按照流通业的业态批发业、零售业、企业销售部门和物流配送对流通演进进行统计测度。
“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要求和其相应的流通系统必须具有强烈的一致性,也就是要求流通系统必须快速把大量的商品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实现其价值,不断变化的生产方式要求流通业也必须处于不断创新中;“消费需求的大量化”对流通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尤其当消费者拥有有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时更是如此,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也要求流通业必须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流通业演进是“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和“消费需求的大量化”的矛盾不断被激化的产物,是在“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和“消费需求的大量化”不同状态矛盾的推动下进行的,当该矛盾表现得不是十分尖锐时,流通演进变革也相对比较平缓,当矛盾被激化时,流通演进不仅速度快而且剧烈。所以,流通的演进时而平缓时而剧烈,有发展性的变革也有革命性的变革。但无论怎样变革,“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和“消费需求的大量化”的矛盾是流通演进的动力环境,据此思想建立了流通演进机理的动力模型。文章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探究流通演进动力机理的事实证据。首先使用基本统计分析工具和计量经济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流通业的演进过程特点,然后建立了浙江省流通演进动力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最后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辅以说明。
文章通过CFIA模型提出了“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五指标、“消费需求的大量化”七指标和“流通演进”七指标的测量模型。各CFA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值在理想值附近显示CFA模型的拟合情况良好,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都超过了0.5,临界比都大于2,因子载荷统计显著。这些都表明三个测量模型中显变量能有效测量相应潜变量的内涵,保证了模型具有足够的建构效度。
通过构建SEM模型对流通演进机理模型以及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各种模型拟合优度指标值表明SEM模型拟合可以接受,拟合结果表明“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对流通演进有正向促进作用,“消费需求的大量化”对流通演进有正向促进作用,“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和“消费需求的大量化”显著正相关。对三个潜变量两两使用典型相关分析,典型相关系数表明三个潜变量中任何两者都是显著相关的,这与结构方程模型得到的结论一致,流通演进动力机理模型以及相关假设被证实。
SEM模型结果还表明,在促进流通演进的路径中,“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的路径系数为0.68,“消费需求的大量化”的路径系数为0.42。这说明在促进流通演进的力量中,“生产方式引致的大量化”的重要性大于“消费需求的大量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