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连作障碍机理研究(Ⅰ)——水苏糖和梓醇对土壤细菌的影响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黄(Rehmannia.glutinosa Libosch)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块根是一种大宗常用中药材,至今已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生产上,地黄连作障碍十分严重,早在明代就有记载,但导致地黄连作障碍的原因至今不明。栽培地黄后,其根系分泌物、残根和部分茎叶留存在土壤中,其中含有水苏糖和梓醇等地黄特有成分,其是否是导致地黄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简化研究体系,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首先从地黄中分离纯化梓醇和水苏糖,并从地黄适宜产区(济南)未种植过地黄的正常耕作土壤中分离土壤细菌,测定梓醇和水苏糖对其生长的影响,初步分析了其培养液中氰化物的含量,并进一步考察了氰化物和细菌培养液对地黄试管苗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分离得到50个单一细菌分离物,其中42个为G菌,8个G<+>菌;3个球菌,2个芽孢梭菌,45个杆菌。其菌落多为圆形,乳黄色,另有2个可产生水溶性色素。 2.根据细菌分离物在葡萄糖铵盐培养液中培养20h时的吸光度值(A1)将50个细菌分离物分为4种类型,即类型1(A1≥1.2)、类型2(0.6≤A<,1><1.2)、类型3(0.2≤A<,1><0.6)和类型4(A<,1><0.2)。然后,再根据其在水苏糖铵盐培养液中培养20h的吸光度值(A2)占A1的百分比(P)分为4个亚型,即亚型1(P≥80﹪)、亚型2(40﹪≤P<80﹪)、亚型3(20﹪≤P<40﹪)和亚型4(P<20﹪)。结果表明能良好利用水苏糖的细菌分离物(1-1型)仅有2个,能适度利用水苏糖者(1-2、1-3和2-2型)有32个,利用程度不良者(1-4以及3和4型)有16个。 3.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研究发现,梓醇对土壤细菌无抑制活性,相反低浓度梓醇对部分细菌分离物似有促进作用。 4.在葡萄糖铵盐培养液中培养48h后,14个细菌分离物的产氰能力达到0.5μmol/L以上,其中37号分离物产氰能力高达17.7μmol/L。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氰化钠,结果发现其对地黄试管苗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5.在MS培养液中添加培养7天的细菌培养液,结果显示:2,4,8,9,18号细菌分离物的培养液对地黄试管苗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6和40号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它影响不显著。 综上可知,土壤细菌对水苏糖的利用能力差别显著,利用能力高者可能会大量繁殖,利用能力低者在生存竞争中则将处于劣势,因此水苏糖能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而这可能是进一步导致地黄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梓醇对土壤细菌影响不显著。氰化物作为细菌代谢产物之一可能是导致地黄连作障碍的另一重要因素。从细菌培养液对地黄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看,其中尚有其它影响地黄生长的重要因子,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 1.首次从根际微生态失衡的角度进行地黄连作障碍研究。 2.首次揭示了水苏糖和梓醇对单一土壤细菌分离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水苏糖可能是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 3.首次证明氰化物对地黄试管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土壤细菌代谢产物是影响地黄试管苗的生长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许多有临床价值的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都含有2-吡咯烷酮的基本结构。γ-内酰胺环上取代基结构的改变,使得2-吡咯烷酮类衍生物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HIV,抗老年痴呆等等。黄皮酰胺是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黄皮叶水浸膏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之一,是一类多取代的2-吡咯烷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保肝和促智等作用。对这类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天然多取代的2-吡咯烷酮类衍生物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