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居民个体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也越发迫切,如何提高个体健康也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健康素养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们评价居民个体是否能够获取、运用、处理健康信息的关键指标。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个体的健康素养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本文通过界定居民个体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以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为框架,尝试构建新的居民个体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差异,并使用OLS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削减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文将健康素养定义为居民个体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日常健康行为,并将健康素养水平划分为三个维度考察,分别是基本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技能。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Grossman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模型、健康促进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支撑,进行后续的分析。第二部分为构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开展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5年个体数据,并挑选问卷中匹配《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的知识点选取问题,确定健康素养评价指标层,明确数据变量的设定,并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三部分是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分析。使用第二章构建的居民将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算全样本、城镇居民样本和农村居民样本的健康素养水平和三个维度的素养,并分析具备健康素养居民的情况。第四部分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参照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构建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证明,我国城镇居民个体健康素养水平在各方面均高于农村居民,其中基本健康知识最高,其次为基本技能,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最低。从城乡差异情况来看,城乡居民在健康生活方式这一方面的得分差异是最大的,而基本健康知识的素养差异最小。在影响因素中,在婚居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居民、收入水平更高的居民、城镇户籍的居民以及有医疗保险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更高;而年龄和是否有工作这两个因素则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基于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有必要从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着手,以政策导向引导、调动、促进居民自觉提高健康素养,使健康成为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