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化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并强调所谓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应更加注重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显然,提高每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发展系统,但二者并非总是协调的。研究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协调度,找出不协调的薄弱环节,无疑有助于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落实,也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由于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度也可能不同,研究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无疑有利于全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协调。本文以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协调度为研究主线,运用统计学和空间计量学中分位图法、全局Moran’ s I散点图、局部LISA集群图等相关知识,首先对城市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对两者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及二者间的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集群现象和溢出效应。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体地,本文在章节安排上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给出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并总结了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基础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对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在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是"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分析",根据上一章构建的指标体系,利用统计图表对各省区城市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得出了东、中、西部差异明显的结论。第四章是"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协调度分析",首先分别对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然后借助于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各省区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协调度差异明显,而且可能存在空间依赖性。第五章是"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分析",运用空间计量学中分位图、全局Moran’ s I散点图、局部LISA集群图等方法对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和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省区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协调度整体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并在局域层面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六章是"结论及建议",总结了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