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口译中学生译员信息丢失成因及对策分析——一项以MTI口译硕士作为受试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yu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替口译(CI)是职业译员常见的一种口译形式,也是学生译员一种主要的练习方式。有关交替口译的研究近年来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也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然而现状远不令人满意,这门年轻的学科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才能走向成熟和完善。作为一种口译失败的表现形式,信息丢失不仅是职业译员难以克服的棘手问题,更是困扰学生译员的难题,而有关口译中信息丢失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即使在这有限的研究中,多数也是局限于探索同声传译中的信息丢失;有关交替传译中的信息丢失现象,研究者投入的精力极少。  当今最流行的研究视角是对口译进行跨学科实证研究。作为跨学科实证研究的代表人物,吉尔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探索口译现象;借助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他创立了极有影响力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提出了“走钢丝”假说。基于这一理论,本研究选取了12名MTI口译专业硕士,以期能深入探索汉英交替口译中学生译员信息丢失的现象和成因。本研究提出了三个问题:①在汉英交替口译中,造成学生译员信息丢失的成因主要有哪些?②在造成信息丢失的诸因素中,哪种因素占据主要地位?它和信息丢失之间呈现何种相关性?③针对学生译员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丢失现象,采用哪些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口译失误?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者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录音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对学生译员的现场口译表现进行了录音,然后用心理学中的“刺激回忆法”对每名受试进行了采访,最后向更多的学生译员发放了问卷。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并采用蔡小红口译信息点的划分概念和张培蓓及任静生的口译忠实度评估公式进行了量化计算。然后用SPSS13.0对所得的量化数据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和吉尔的交传精力分配模式及“走钢丝”假说,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在汉英交替传译中造成学生译员信息丢失的成因主要包括注意力资源饱和、工作语言水平不足、记忆力不佳、笔记能力薄弱和原语信息密度大等等。  同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诸因素皆与信息丢失成正相关,其中注意力资源饱和与信息丢失呈现较高的显著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注意力资源饱和是导致信息丢失的核心因素,其他四个变量只是起了一种“掺和性”的作用。  最后,作者提出了相应的信息丢失应对策略,即缩减各个任务组件的注意力资源消耗量和优化注意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可以有效减少注意力资源饱和,从而促进信息更准确的传递。二语水平的提升,笔记效率的加强和合理的记忆训练皆能帮助缩减具体任务组件的注意力资源消耗量;原语语段的合理分割和笔记的灵活使用与调控则能够优化注意力资源的分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阅读技能为外语能力中四个基本技能之一。通常情况下,阅读技能归入外语学习者的被动接受技能,但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意图和已有知识进行自主构意的过程,是主体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也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主要从身份问题出发,书写非裔美国人在主流社会中的生存故事,尤其是他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