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组织结构不断被改变,而居住与就业作为城市空间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直接反映了城市空间中居住与产业的分布格局,同时也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组织结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居住与就业的空间格局入手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研究所选取的尺度多为宏观或中观尺度,基于微观尺度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以上背景下,基于微观个体数据对居住与就业的空间格局形成机制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居住与就业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模拟、分析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关系,为城市规划制定与产业规划实施提出建议,期望为居民的居住与就业营造更好的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构建更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泸州市作为成渝经济区中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航空与水运港口城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文本选取泸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其次,以相关规范或文本作为依据,对房屋建筑按用途进行分类,构建统计数据与建筑用途之间的匹配关系;第三,结合房屋建筑用途分类依据与各类空间数据,对房屋建筑进行用途的划分,此外依据用途分类与统计数据的匹配关系,实现宏观统计数据向微观个体数据的反演;第四,依据反演结果结合UrbanSim模型系统,对泸州市居民的居住与就业空间格局的形成的经济机制进行探讨,模拟泸州市2010年至2015年城市空间格局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泸州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土地价格、居住环境、交通设施分布共同作用形成的;对于就业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为企业的聚集效应、交通的便捷程度、以及影响企业日后发展的非居住用地空间大小,而政策引导作用对于不同的行业而言,影响的差异性较大;利用模拟结果与职住匹配性指数分析研究区职住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心区与产业园区内职住呈现出不均衡,而其余区域职住关系较为均衡的特点,因此政府应在加大发展产业园区的同时积极推进其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就业者就近居住,改善产业园区及周边区域居住与就业不均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