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疆教育是指民国时期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学校教育。西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西南的边疆教育一直十分滞后。民国时期,各级政府逐渐把边疆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但总的来说,抗战前政府发展边疆教育的重点是放在西、北部几个大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上,广大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教育则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抗战时期,整个西南地区成为持久抗战的大后方。在开发西南声浪中,西南地区边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它对于中国的持久抗战、国防的巩固、西南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国民政府出于民族同化需要,制定了特殊的边疆教育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西南各级地方政府也进行了较为积极的配合,加之高校内迁等因素推动,战时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总体上出现了一次异常的、较大的发展。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边疆史、民国史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对抗战时期西南边疆教育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于边疆和边疆教育等关键术语做一界定,为全文的拓展做一个铺垫;第二部分是对于抗战前西南边疆教育的情况做一历史考察,主要是先论述西南边疆教育的落后情况,然后从西南的生态环境几个方面分析其成因;第三部分从中国的持久抗战和国防的巩固以及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等方面论述抗战时期建设西南边疆教育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是对抗战期间各级政府在西南实施边疆教育的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做一些介绍;第五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内迁对西南边疆教育的推动作用;第六部分对抗战时国民政府发展西南边疆教育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探讨其对当前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缺憾。本文的目的就是在综合研究抗战时期西南边疆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试图为当今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