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在分析自然生态及人类干扰基础上,对区域内景观要素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得到由点、线、面构成的空间要素优化配置方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完整性,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为区域空间发展方向定位。本文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区,采用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结合实际调查,划定张家口地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结果的基础上,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主要生态源地,利用费用距离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张家口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张家口实际,构建了两大方法体系,一是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体系,采用“评-识-合-落”操作指南,通过评价研究区生态系统重要性和敏感性识别出最重要区域并对其进行矢量化,叠加各类保护区同时剔除城市用地与矿区范围等,得到边界清晰的生态保护红线;二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体系,以景观生态学“景观-廊道-基质”为切入点,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生成源地扩展的最小累积阻力面,识别生态源、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并通过三大景观要素之间的数量组合和空间配置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2)通过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果,结合调查所得的各类生态保护用地,综合划定张家口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两心四带多团”生态保护红线格局。生态保护红线落地面积为12543.55平方千米,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08%。坝下山区主要沿太行山及燕山一脉分布;坝上高原呈斑块、零星分布。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有林地是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利用类型,其次是草地,其他类型分布较少,不含建设用地及人为干扰强烈的用地类型。(3)针对张家口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基底特征,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生态源地的确定依据;同时,基于土地利用生态价值构建的基本阻力面,利用地形因子、土地沙化敏感性因子和经济因子,对其进行修正,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生态战略节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生态源地连接区为一级廊道,以根据阻力模型识别出的生态廊道、河流沟谷廊道和游憩廊道构成的二级廊道,廊道所在关键位置为重要生态战略点。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区、各级生态廊道和生态战略节点初步构建了张家口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其区域发展格局和生态保护提供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