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胃癌目前仍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细胞生长的无限性和难以控制的浸润转移是胃癌治疗失败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肿瘤细胞的生长及浸润转移受多种癌基因的调控。在肿瘤转移过程中除存在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间的粘附异常以及金属蛋白酶和其抑制剂表达失调外,转移抑制基因的失活和表达下调在癌症的演进中起重要作用。 KAI1基因属四跨膜超家族(transmembrance 4 superfamily,TM4SF)的成员,其结构为细胞膜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白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表面,位于人的11号染色体的P11.2上,KAI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许多结合基序可与多种转录因子结合,提示该基因表达受多种机制的调节。研究认为KAI1/CD82对多种肿瘤的转移具有抑制作用,KAI1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可能源于其对细胞运动、转移和增生的影响。 nm23基因是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由Steeg等首先在1988年分离并鉴定出来,有三种亚型,其中nm23-H1的mRNA水平与癌细胞转移的关系更为密切,该基因编码一种具有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活性的蛋白质,通过影响微管聚合状态及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而调节细胞代谢,从而对肿瘤的增殖、分化、侵袭及转移起重要作用。 本文对抑癌基因KAI1/CD8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观察分析,并与转移抑制基因nm23作比较研究,期望发现预测胃癌浸润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正确判断胃癌患者预后,为胃癌转移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 1、病例资料:收集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手术切除胃癌存档蜡块共87例。男性60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岁。早期胃癌5例,中期胃癌12例,晚期胃癌70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者65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2例。每例病人均选择癌组织、癌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的常规石蜡包埋蜡块各一枚,制做成4uln厚的连续切片供检测用。每例均由两名资深病理医师做病理学诊断。 2、主要实验试剂与实验器材:兔抗人KAll多克隆抗体(1:50)、鼠抗人nm23一Hl单克隆抗体(1:100)分别购自Santa Cruz和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V一9000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免疫组化方法采用PV一 9000免疫组化二步法。KAn和n功己3一Hl蛋白免疫染色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每个标本随机观察5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200个肿瘤细胞,取平均值。阳性细胞数<5%为阴性(一),5%一25%为弱阳性(+),25%-50%为中度阳性(++),>50%为强阳性(+++)。 4、统计学方法利用xZ检验比较率的差异。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 1、KAn和n叮己3一HI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胃癌组织中KAll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9%,显著低于癌旁组织84%(P<0.05);nm23一H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33%,显著低于癌旁组织59%(P<0 .05)。 2、KAll和nm23一H: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型胃癌KAll蛋白表达阳性率85%高于弥漫型胃癌64%,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KAn蛋白表达阳性率60%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95%(P<0.05);早中期胃癌组织中KAn蛋白表达阳性率94%显著高于晚期胃癌组织63%(P<0 .05)。 肠型胃癌助心3一Hl蛋白表达阳性率30%低于弥漫型胃癌34%,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rr己3一Hl蛋白表达阳性率18%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77%(P< 0.05);早中期胃癌组织中n几己3一Hl蛋白表达阳性率65%明显高于晚期胃癌组织26%(P<0 .05)。 KAn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P<0.01),KAll蛋白高表达者其生存期亦较长。 3、胃癌组织中KAn和nrn23一Hl蛋白表达的关系: 60例KAn蛋白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nrn23一Hl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5%,27例KAn蛋白表达阴性的胃癌中nm23一H,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KAn和nlr己3一Hl蛋白均与胃癌侵袭转移有关,且KAn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将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正确判断胃癌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