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高敏感性形成过程中脑-肠互动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zhuj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优化条件刺激诱发的内脏高敏感性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脑-肠轴的一些元件在内脏高敏感性形成过程中的可塑性变化特征.肥大细胞-NMDA受体活化在该模型中对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影响也进行研究.初步了解DREAM在内脏性痛传递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根据以前的实验选用Ⅱ级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模型动物,顺序施加不同组合的条件刺激(包括樟脑特殊气味和定量彩色闪光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包括伤害性结直肠扩张、非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定量间歇性结肠内充气、0.6﹪醋酸诱发的结肠黏膜炎症),施加方式见图1.采用腹壁肌电活动、胃结肠反射、粪便物质排出量作为检测内脏反应的指标.根据内脏对条件刺激的反应特征,最终选择定量彩色闪光刺激为条件刺激,非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加间歇性定量结肠内充气为非条件刺激.在内脏高敏感性形成过程中,采用大鼠肥大细胞蛋白酶Ⅱ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活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ICC、肠神经胶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特征,采用的标志物包括c-Kit(ICC)、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胶质)、GAP43(突触生长)、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胆碱能神经)、Connexin-43(缝隙连接)以及c-Fos(细胞活化).为了研究肥大细胞-NMDA受体活化对该动物模型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在条件刺激前30 min分别腹腔内注射不同组合的肥大细胞稳定剂酮替芬(1 mg/kg,ip)或促肥大细胞脱颗粒剂Compound 48/80(1 mg/kg,ip)和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1 mg/kg,ip).为了解DREAM在内脏性痛传递中的作用,炎症和结直肠扩张前24 h预先腰脊髓鞘内注射DREAM反义寡核苷酸0.3nmol,观察对伤害性内脏刺激的反应.
其他文献
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吸静复合全麻下气管插管、切皮和手术探查时AEPindex和BIS的变化,探讨AEPindex和BIS在异氟醚吸入和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逆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retrogradeintrarenal surgery, RIRS)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
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各种抗菌药物的临床广泛使用,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细菌不断出现,使临床感染的治疗更为复杂。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的革兰阴性超级细菌的快速传播和流行越来越引起全球关注、甚至恐慌。产碳青霉烯酶是这类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最近发现的NDM是目前水解谱最广,水解功能最强的一类碳青霉烯酶。通常携带NDM的菌株不但对碳青霉烯及其他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也表现出耐喹诺酮,氨基糖苷等
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NT-3表达 前言 目前脑血管病是人类主要死亡疾病之一,脑梗死是最常见病之一。故对脑梗死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