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尔沁地区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盐碱地占该地区耕地面积的50.6%,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土壤发生盐渍化,制约着该地区农业发展和民生生活。本研究以科尔沁地区盐渍化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土柱试验,设覆沙20 cm+腐殖酸(T1)、覆沙30 cm+腐殖酸(T2)、覆沙40 cm+腐殖酸(T3)、覆沙80 cm(T4)和原状盐碱土(CK)这5种方式,探索研究了不同覆沙措施下水、盐运动规律,探究了不同覆沙措施的控盐效果以及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牧草生长方面的作用。其结果如下:(1)沙土中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为53 cm,此高度之上形成干沙层。(2)24h时间段内,水分上升快速且在土柱内形成明显的湿痕并出现分层现象,此后的较长时间内土柱水分保持恒定。(3)当潜水埋藏深度大于毛管水上升高度时,盐分的运动呈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毛管破裂点位置逐渐积累的趋势。当潜水埋藏深度小于毛管水上升高度时水盐运动表现为相同的趋势。(4)土壤pH值T4处理最低;各处理对降低盐分贡献率大小顺序T4>T1>T2>T3>CK;土壤碱化度T4处理最低,其次是T1处理;T1、T2、T3、T4处理K+Na+含量在1.06~1.39 cmol/kg之间,较CK相比下降范围为1.68~2.01 cmol/kg;HCO3-离子在T4处理含量最低。(5)土壤有机质含量T1处理显著高于T4和CK;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T1>T2>T3>CK>T4;T1、T2、T3处理速效磷含量与CK相比提高了 9.7~20%,速效钾提高了 21~27%;T1处理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T4和CK。(6)T2处理下披碱草、紫花苜蓿、草木樨的株高和干重均大于其他两个处理,其中T2处理披碱草株高显著高于T1处理,干重T2处理显著高于T3处理;T2处理的根系干重和根系长度均高于T1和T3处理,但是三种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结合不同覆沙厚度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T2处理的牧草生长状况最佳,其次是T1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