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兴盛,一些线下的负性行为有了新的滋生土壤,网络欺负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样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们的关注。在这一现象中,出现了三种至关重要的角色:欺负者、受害者以及旁观者。有些人在网络生活中成为了受害者,有些人成为了网络欺负者,而绝大多数人则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探究个体道德认知层面与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关系,并深度探究这些影响背后存在的内在心理机制,既可以丰富已有的旁观者行为研究,也可以为网络欺负的干预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围绕“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一核心问题,在“道德推脱”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共开展如下三个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以188名成年被试为研究对象,发放道德推脱问卷、道德认同问卷、以及在微信朋友圈环境背景下基于事件的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倾向问卷,探究三者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推脱负向预测受害援助行为倾向,正向预测欺负增强行为倾向;道德认同正向预测受害援助行为倾向,负向预测欺负增强行为倾向。同时,受害援助行为倾向和欺负增强行为倾向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和受害援助行为倾向中起调节作用,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和欺负增强行为倾向中未起到调节作用。简单斜坡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低道德认同的条件下,受害援助行为倾向会随着道德推脱水平地提高而显著的降低;而在高道德认同的条件下,道德推脱受害援助行为倾向没有预测作用。研究二采用网基实验法探究特质性道德推脱与状态性道德认同对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实验被试共75名,采用两因素被试间2(道德推脱高、道德推脱低)X2(道德认同启动、道德认同控制)实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同启动条件下,道德推脱高组与道德推脱低组在受害援助行为表现上无显著差异;而在道德认同控制条件下,道德推脱高组在受害援助行为表现上显著低于道德推脱低组。研究三采用网基实验法进一步探究状态性的道德推脱与状态性道德认同对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实验被试共81名,采用两因素被试间2(道德推脱启动、道德推脱控制)X2(道德认同启动、道德认同控制)实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同启动条件下,道德推脱控制组受害援助行为显著高于道德推脱启动组;道德认同控制条件下,道德推脱控制组受害援助行为与道德推脱启动组无显著差异。通过上述三个研究,本文系统地考察了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揭示了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提醒人们需要即时关注网络欺负行为中的受害者,需要引导健康、合理的开展网络活动,避免自己成为网络欺负的受害者,同时也需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拒绝做冷漠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