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推脱对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h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兴盛,一些线下的负性行为有了新的滋生土壤,网络欺负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样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们的关注。在这一现象中,出现了三种至关重要的角色:欺负者、受害者以及旁观者。有些人在网络生活中成为了受害者,有些人成为了网络欺负者,而绝大多数人则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探究个体道德认知层面与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关系,并深度探究这些影响背后存在的内在心理机制,既可以丰富已有的旁观者行为研究,也可以为网络欺负的干预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围绕“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一核心问题,在“道德推脱”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共开展如下三个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以188名成年被试为研究对象,发放道德推脱问卷、道德认同问卷、以及在微信朋友圈环境背景下基于事件的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倾向问卷,探究三者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推脱负向预测受害援助行为倾向,正向预测欺负增强行为倾向;道德认同正向预测受害援助行为倾向,负向预测欺负增强行为倾向。同时,受害援助行为倾向和欺负增强行为倾向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和受害援助行为倾向中起调节作用,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和欺负增强行为倾向中未起到调节作用。简单斜坡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低道德认同的条件下,受害援助行为倾向会随着道德推脱水平地提高而显著的降低;而在高道德认同的条件下,道德推脱受害援助行为倾向没有预测作用。研究二采用网基实验法探究特质性道德推脱与状态性道德认同对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实验被试共75名,采用两因素被试间2(道德推脱高、道德推脱低)X2(道德认同启动、道德认同控制)实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同启动条件下,道德推脱高组与道德推脱低组在受害援助行为表现上无显著差异;而在道德认同控制条件下,道德推脱高组在受害援助行为表现上显著低于道德推脱低组。研究三采用网基实验法进一步探究状态性的道德推脱与状态性道德认同对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实验被试共81名,采用两因素被试间2(道德推脱启动、道德推脱控制)X2(道德认同启动、道德认同控制)实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同启动条件下,道德推脱控制组受害援助行为显著高于道德推脱启动组;道德认同控制条件下,道德推脱控制组受害援助行为与道德推脱启动组无显著差异。通过上述三个研究,本文系统地考察了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揭示了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提醒人们需要即时关注网络欺负行为中的受害者,需要引导健康、合理的开展网络活动,避免自己成为网络欺负的受害者,同时也需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拒绝做冷漠的旁观者。
其他文献
对滚珠丝杠的温升及热变形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解决温升和热变形的方法,为滚珠丝杠的设计、安装、使用和维修提供参考.
合理开展科学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既能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通过搭建活动舞台、开拓合作领域、开辟答疑园地、开展实验设计、开展实践探究等途
当前,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媒体已广泛应用于科学课堂教学中。各种电教手段的应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和笑气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4月本溪市中心医院300例早孕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孕妇进行分析,并对采用不同镇痛方式的人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和生殖免疫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信号通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NK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信号传导及转录激
目前对工业设计的研究角度非常多,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对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给予了一些建议;而且目前又处在中国从制造走向创造的特殊时期,工业设计被国家层面予以了重视,身边
现代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科学的进步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差异性。奥托·艾舍这位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始人之一,在自己的设计活动、设计教学中去除艺术性,运用系统的设计方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学习策略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意识。本文以小学语文对话学习策略的主要特点
库存就是钱,而且是很可能会随时报废、贬值的钱。这是业内盛行的一句话,也是很多企业害怕陷入的梦魇。过去,安庆石化在物资供应储备管理上,采用大库存保供应的模式,库存资金高,结构
本文首先以德国设计历史为线索,梳理了从19世纪至今,不同阶段德国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产生背景,以及设计方法、范式的转变。继而,作者集中评述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德国设计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