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支撑氧化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ar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种高效的储能装置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电化学储能装置中,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能量密度高、使用电压范围宽、无记忆效应和安全环保等优点,是非常受欢迎的电子设备。然而,商用石墨负极的理论容量只有372 m A h g-1,不能够满足动力电池更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需求。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成本低、容量高、耐用性好的新型负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NiO作为一种转化反应型负极材料,其与石墨插层负极相比有较高的理论容量(718 m A h g-1),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候选材料。然而NiO负极存在导电性差、体积膨胀严重等缺陷,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另外,传统的电极制备方法需要将活性材料与导电剂、粘结剂混合均匀调成浆料,然后再涂覆在铝箔或者铜箔上。这种制备工艺会造成活性物质负载量低、面积容量低,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输出功率。为了改善NiO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法结合煅烧制备了项链状NiO/Ni@Co/N-C自支撑电极。探究退火温度对NiO/Ni@Co/N-C自支撑电极形貌、组成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退火温度为500℃时,ZIF-67衍生的Co/N共掺杂碳纳米笼紧密的包裹住NiO纳米粒子,有效抑制了NiO的体积膨胀,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聚丙烯腈(PAN)纺丝纤维碳化后形成的导电碳纤维网络将碳纳米笼串联起来,提高了电荷转移速率,保证了电极的柔性自支撑特性。碳化过程中被还原的金属Ni也有助于提高碳纳米笼和NiO纳米粒子的电接触。制备的项链状NiO/Ni@Co/N-C自支撑电极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面积容量,在0.5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00圈仍然能够提供0.6 m A h cm-2的面积容量。为了改善NiO负极材料的负载量和面积容量低的问题,采用泡沫镍(NF)作为集流体,通过水热法和焙烧两步制备了竹席状NF@NiO纳米阵列电极。探究硝酸镍添加量和水热反应时间对纳米阵列形貌的影响。当硝酸镍添加量为0.008 mol、水热时间为12 h时,自组装的竹席状NiO纳米阵列在泡沫镍集流体上均匀生长,厚度为1.35μm,负载量高达5.5 mg cm-2。泡沫镍集流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生长点,与纳米片自组装的竹席状NiO纳米阵列的结合实现了活性物质的高负载。二维介孔的NiO纳米片缩短了Li+的扩散路径,提高了电极的倍率性能。制备的竹席状NF@NiO纳米阵列电极具有高的面积容量,在0.5 m A cm-2小电流密度下首圈面积容量为6.6 m A h cm-2,100圈循环后仍能提供1.2 m A h cm-2的面积容量。为了改善高负载量自支撑NiO电极体积膨胀的问题,采用电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自支撑NF@NiO@PPy(聚吡咯)纳米阵列电极,探究了沉积时间对NF@NiO@PPy纳米阵列电极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流密度为10 m A、沉积时间为3 min时,NP-3电极表面均匀沉积一层PPy,包覆层厚度为12-15 nm。PPy包覆层抑制了NiO纳米阵列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防止NiO纳米阵列从泡沫镍集流体上粉化、脱落。同时,PPy包覆层避免了电极和电解液的直接接触,防止电极溶于电解液,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NF@NiO@PPy纳米阵列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在0.5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圈能够提供4.9 m A h cm-2的面积容量。即使在2.5 m A cm-2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NF@NiO@PPy纳米阵列电极仍可提供1.1 mA h cm-2的面积容量。
其他文献
学位
热加工过程中,钢铁材料产生质量损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温氧化,这不但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而且会破坏钢坯的表面质量。降低钢坯高温氧化烧损的方法有三种:惰性气氛法、真空法、高温涂层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高温涂层保护法具有操作简单、范围广、成本低等诸多优势,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防氧化涂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针对现有防氧化涂料存在的适用温度不高,防护性能有限、作用单一等不足,以钢坯在轧制前的
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清洁能源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重点。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s,MEC)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全新技术,它可以实现在低能耗下,利用废水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中的有机化物回收电能或氢能,与其他生物制氢技术相比,MEC具有产氢效率高和处理复杂底物的能力。对于析氢反应
目标检测分割的主要目的是识别以及定位图像或视频中的目标。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无人驾驶、军事分析以及智能监控等诸多领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目前,世界各地的学者在目标检测与分割的算法研究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复杂背景下的目标检测分割技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1)小目标是指占据图像像素几十甚至几个的目标。它往往具有诸如分辨率低、特征不明显以及对背景干扰敏感等问题,从而导致小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低维材料的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其中,团簇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性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还可以由小尺寸团簇出发,设计构成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光学、磁性和热力学性质的固体的构造单元,从而对现代纳米科学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就会思考,零维团簇在不同的维度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本论文以混合团簇为研究对象,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
作为一种能够将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新型炭材料,静电纺丝炭纤维膜在电化学储能、清洁能源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具有大比表面积,良好导电性和高机械性能的炭纤维膜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然而在纤维内部,丰富的孔道结构与强壮的炭骨架和连续的导电网络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关系。基于双电层储能机理,大部分比表面积较低的炭纤维膜容量和倍率性能都较差;而当比表面积增大后,纤维膜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大幅
单壁碳纳米管(SWCNT,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在众多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由于化学气相沉积法能够大量制备具有较高质量的SWCNT,所以已成为制备SWCNT的主要方法。但直至目前,实验中仍无法制备具备单一手性的SWCNT,原因是其生长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压强,碳源,温度,催化剂等,这其中催化剂是制备单一手性SWCNT的最关键因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无线电业务得到了广泛应用,空间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依靠接收来自距离地球十几亿甚至上百亿光年以外宇宙微弱无线电信号进行天文观测的射电天文学,对台站周围的电磁环境要求极其严苛。射电望远镜作为高灵敏度无线电信号接收设备,即使很微弱的射频干扰也会导致观测失败或降效。建立台站电磁环境频谱监测系统,实时掌控台站周围的电磁环境,监测电磁环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并且氮元素尤为重要。水稻种植期间,氮元素的施用对水稻的整个生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氮肥施用或多或少都将影响水稻的产量及稻谷的品质。水稻合理施氮不仅能节约氮素资源、保护环境,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为探索水稻氮素营养的快速、无损诊断方法,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高光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了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研究。为实现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水稻氮素营养定量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