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笔者针对芨岭铀矿床地区的新鲜花岗岩、正长岩、蚀变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岩石类型,分析蚀变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新鲜花岗岩进行对比研究;对蚀变矿物绿泥石和副矿物磷灰石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芨岭花岗岩为准铝质-碱性花岗岩序列,芨岭地区正长岩属于准铝质-碱性-正长岩系列,原岩为A-型花岗岩。蚀变花岗岩SiO_2含量低,Na含量增加K含量降低,在形成时经历钠长石交代钾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针对芨岭铀矿床地区的新鲜花岗岩、正长岩、蚀变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岩石类型,分析蚀变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新鲜花岗岩进行对比研究;对蚀变矿物绿泥石和副矿物磷灰石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芨岭花岗岩为准铝质-碱性花岗岩序列,芨岭地区正长岩属于准铝质-碱性-正长岩系列,原岩为A-型花岗岩。蚀变花岗岩SiO2含量低,Na含量增加K含量降低,在形成时经历钠长石交代钾长石过程;矿石中的轻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呈现左端轻稀土倾斜的分异较为明显的特征,微量元素含量较为相似,并呈现与新鲜花岗岩相似的Sr、Ti、Nb和Ta等亏损、U富集等微量元素特征,但与新鲜花岗岩相比U元素含量增幅巨大。(2)绿泥石化使赋矿围岩由坚硬转变为相对疏松多孔易碎,岩石孔隙度和渗透性也相应增大,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和铀矿物富集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使得黑云母和含铀的副矿物中的铀元素被活化释放;导致流体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从而破坏了成矿流体的化学稳定性,使铀元素从成矿流体中沉淀下来。含铀绿泥石形成温度平均为160℃,从温度指示铀成矿属中-低温热液环境。热液成因磷灰石特征显示了与岩浆成因磷灰石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图,暗示形成热液成因磷灰石的热液具有岩浆水的性质。笔者认为芨岭矿床成矿热液源自于正长岩分异形成的热液流体和大气降水的混合。(3)通过讨论推测芨岭地区铀成矿模式:古生代时期,软流圈地幔上涌,加热岩石圈地幔并使之部分熔融形成幔源铁镁质岩浆并与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混合,因混合比例不同,地壳物质比例较大的混合岩浆形成A-型花岗岩,较低的形成芨岭地区正长岩;正长岩浆进一步分异岩浆,形成富U和富碱的流体,顺着马路沟断裂交代芨岭A-型花岗岩,形成钠交代岩;正长岩浆分异形成的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高氧逸度高温度的热液流体,该热液流体萃取芨岭A-型花岗岩中的U,形成富铀热液流体后运移到碎裂的交代岩处沉淀形成钠交代岩型铀矿床。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恐怖主义袭击频率不断提高,大规模工业爆炸频频发生,对现有防护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普通混凝土抗爆结构会在爆炸荷载下产生严重的震塌现象。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
钻孔瓦斯抽采作为煤层瓦斯防治的基础手段,在井下应用极为广泛。但由于抽采过程中钻孔周围复杂应力场的作用,导致钻孔密封段易失稳,进而使得钻孔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对本煤层瓦斯抽采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井下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因此,针对钻孔密封段失稳的研究,对于提高井下瓦斯抽采效率、预防井下瓦斯灾害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理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DNS200电子万能试验机及YYL200型电子持久
本试验于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广西大学试验田进行(22°50′N,108°17′E)进行。供试品种为万川1306,按照行距60 cm和株距30 cm种植,种植密度55555株/公顷,通过雨养和补充
场地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场地条件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以降低建筑物的潜在地震风险,一直是国内外地震工程界关注的研究课题。目前,依据某些物理力学指标将工
区域场地地震效应研究对城市建筑震害模拟评估和抗震防灾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对于结构响应,在区域建筑震害模拟中对地震动输入,尤其对工程场地地震效应的考虑还很粗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性、和独特的一维结构,在各个领域皆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基于CNT的多孔碳基材料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研究。在
黄土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成土母质,黄土纳米颗粒的凝聚迁移等行为密切影响着土壤营养元素及污染物的运移,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结构的优良、土壤肥力的高低、以及土壤抗侵蚀能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驱动的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海量数据为定性和定量刻画社会行为提供了可能。其中使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对数据建模研究是计算社会科学常用的手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所以对科学研究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科学学的出现为量化研究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开发工具、提供建议等方式加速科学研究的脚步。在数
前言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基本螺旋-环-螺旋家族的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通常作为传感器响应环境变化。有文献指出,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开采化石能源,导致化石能源面临枯竭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了应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开始加大对新能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