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传统的农耕地区,村镇聚集区,农业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农村面临的问题首当其冲。
由于规划界长期形成的“城市中心”偏向,对农村地区缺乏应有的关注,关中农村规划严重滞后,普遍处于放纵、随机、自由、散乱、低效、落后、无序、混乱的状态,亟需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从关中农村普遍的产业结构和单元结构角度出发,探析农村的同构性特点。确定从一个村庄的规划设计模式研究入手进而推广到同类型的村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从城市与农村的地理空间格局角度将关中新农村类型化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城外村,其中根据其关联体“城”的不同又将城郊村细分为大城市边缘地带型农村与小城镇边缘地带型农村两类,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特点,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将大城市边缘地带型农村确定为本文的模式研究对象。并对现行农村规划模式进行详细解析,总结归纳现行农村规划方法的优劣,为进一步研究大城市边缘地带型农村的规划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并在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研究对象“大石头村”进行具象模式分析,通过对大石头村的现实状况、矛盾问题以及发展机遇和未来发展潜力的综合分析,明确大石头村现有的矛盾根源、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形势与发展方向,有利于在规划中更为准确的把握未来规划方向与规划核心,有的放矢的解决主要矛盾,为大石头新村建设规划适宜性模式的理论思考提供理性的现实依据。
最后,在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支撑下的空间规划、变无序为有序的控制规划、由户到村的反推理规划以及公共空间级别化的整合重构规划”四个方面构建“大石头”模式,提出适宜性的模式原则。并在“大石头”模式原则的指导下,对大石头新村规划设计从农宅建筑设计和新村规划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试图通过示范性的实际案例研究使“大石头”
模式具象化,以期为关中大城市边缘地带类型农村规划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