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新农村规划设计模式研究——“大石头”模式篇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25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传统的农耕地区,村镇聚集区,农业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农村面临的问题首当其冲。   由于规划界长期形成的“城市中心”偏向,对农村地区缺乏应有的关注,关中农村规划严重滞后,普遍处于放纵、随机、自由、散乱、低效、落后、无序、混乱的状态,亟需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从关中农村普遍的产业结构和单元结构角度出发,探析农村的同构性特点。确定从一个村庄的规划设计模式研究入手进而推广到同类型的村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从城市与农村的地理空间格局角度将关中新农村类型化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城外村,其中根据其关联体“城”的不同又将城郊村细分为大城市边缘地带型农村与小城镇边缘地带型农村两类,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特点,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将大城市边缘地带型农村确定为本文的模式研究对象。并对现行农村规划模式进行详细解析,总结归纳现行农村规划方法的优劣,为进一步研究大城市边缘地带型农村的规划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并在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研究对象“大石头村”进行具象模式分析,通过对大石头村的现实状况、矛盾问题以及发展机遇和未来发展潜力的综合分析,明确大石头村现有的矛盾根源、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形势与发展方向,有利于在规划中更为准确的把握未来规划方向与规划核心,有的放矢的解决主要矛盾,为大石头新村建设规划适宜性模式的理论思考提供理性的现实依据。   最后,在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支撑下的空间规划、变无序为有序的控制规划、由户到村的反推理规划以及公共空间级别化的整合重构规划”四个方面构建“大石头”模式,提出适宜性的模式原则。并在“大石头”模式原则的指导下,对大石头新村规划设计从农宅建筑设计和新村规划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试图通过示范性的实际案例研究使“大石头”   模式具象化,以期为关中大城市边缘地带类型农村规划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城市从诞生到发展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内河流域开始,发展到近现代—
设计型酒店也被称为设计酒店,是酒店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细分客户群需要而诞生的一个拥有独特市场的酒店类型。传统标准酒店的量化虽然让人获得熟悉感和安全感,但这种非个性
随着工业生态学理论研究的的逐渐深入与完善,生态工业园作为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当中,而对其规划目标仅仅还停留在对其工业生态系统的设计时就显得不太
本文以蒲城为例探讨关中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更新的方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更新,是介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一种保护层次。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大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儿童又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关注往往仅限于学业、成绩和安全,忽略了我们居住生活的城市环境对他们健康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在国外
传统街区历经百年岁月,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它不仅从建筑、街巷空间和历史环境等方面表现城市的物质形态,还从生活方式、习俗和艺术等方面反映城市的人
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枯竭问题的日益严重,建筑的生态节能技术引起了广泛重视。作为相对落后的辽西地区村镇生态住宅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也蕴藏了巨大的研究潜力。由于生态
滨河传统街区拥有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群,有独特的文化生活传统,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周边环境。然而,由于滨河传统街区多位于旧城闹市处,普遍面临建筑物破旧,街巷拥挤不堪,基础设施老化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历经了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而我国的建筑产业也随之突飞猛进。但这种“狂飙”式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隐忧,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当代建筑评论的相对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