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生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者,在固定底泥、防止沉积物再悬浮、净化水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太湖区域的全面调查确定了采样区。对采样区植物进行记录,并进行了群落结构分析,对采样区的水质和底泥的动态指标进行了测定,最终确定优势的挺水植物群落—芦苇群落和芦竹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本课题在太湖吴中段浅水湾处设定五个采样点,统计水生植物种类,测定水生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分析了水质的pH值、浑浊度、DO、CODcr、全氮、全磷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底泥的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和重金属含量。并对芦苇和芦竹进行了水培实验,记录和测定了其氮磷积累量、氮磷去除率和氮磷去除能力,进一步研究其水质净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太湖采样区的污染方式为生活污水污染,导致水体pH值偏酸性,水体浑浊度升高,主要污染方式是还原性污染,表现为DO的下降和CODcr的升高。芦苇和芦竹群落所在样地的水质较其他样地有明显改善。各样地底泥的动态指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对比不同群落结构样地的底泥指标,发现群落结构优异的水生植物群落对底泥中氮磷含量的吸收作用显著,可以抑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但底泥中过高的氮磷含量会胁迫水生植物的生长,对群落结构产生了抑制作用。水培实验的结果表明,芦苇和芦竹对氮磷都具有较好的吸收作用,但对CODcr的去除作用不显著。从综合净化能力评价,芦竹的净化能力要优于芦苇,但水培实验也发现,芦苇比芦竹具有更高的生长增量,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