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一生共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8部诗集、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的随记和散文。吉卜林代表作之一《勇敢的船长》是他创作鼎盛时期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娇生惯养、脾气乖张的富家少年如何历经磨难成为一名勤劳勇敢、自食其力的少年。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青睐,如今已被列为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成为全世界青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这部小说对我国青少年的教育也起到了巨大的启发作用。基于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中的子能力,本文以《勇敢的船长》三译本为语料,即侯明古、胡春兰译本,徐朴、汪成章译本和吴刚译本,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典型误译现象,进而探究并挖掘误译背后的原因——译者翻译能力的缺失。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问题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综述了译本质量评估模式、《勇敢的船长》的翻译研究和翻译能力。第三章是理论框架,详细介绍了PACTE翻译能力模式及其应用。第四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勇敢的船长》和本文选取的三个汉译本,并以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勇敢的船长》三个汉译本中的误译及译者相关子能力的缺失。第五章为结论部分。笔者发现,吴刚译本质量相对而言最高,其次为侯明古、胡春兰译本,最后为徐朴、汪成章译本。译者能力的缺失主要集中于工具子能力和翻译专业知识子能力的缺失。本文将PACTE翻译能力模式应用于文学作品误译原因的分析,揭示出译者能力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为专业译者培训、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反之,也能够提升译者能力与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