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以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同期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别以力敏针刺、热敏灸、力敏针刺合热敏灸三种不同的方式刺激其复合敏化腧穴(力敏、热敏化腧穴的重合点),通过观察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探索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最适宜的刺激方式,为临床提高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力敏针刺组、热敏灸组、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组,每组各20例。首先探查出患者所有的复合敏化腧穴。力敏针刺组以复合敏化腧穴为主穴,以外关、足临泣为配穴;对探查出的所有复合敏化腧穴进行力敏针刺治疗,配穴行普通针刺,予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热敏灸组则从探查出的复合敏化腧穴中选取2个热敏化现象最明显者,施以热敏灸,至热敏现象消失为度。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组先选取探查出的所有复合敏化腧穴行力敏针刺治疗,外关、足临泣为配穴行普通针刺,予平补平泻手法,再选取2个热敏化现象最明显者行热敏灸治疗,针刺留针30min,灸至热敏现象消失为度。以上三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以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表(MSQ)记录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以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设计病例观察表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及治疗前后的PRI、VAS、PPI评分和McGill总分以及功能障碍、功能限制和情感领域评分,对每组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并进行两两组间比较,观察三种不同刺激方式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差异。所有统计计算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作为三组临床疗效的评定依据。结果:1.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比较:(1)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治疗后三组受试者的McGill总分及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降低McGill总分及PRI评分上,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疗效最佳,热敏灸次之,二者均优于力敏针刺(P均<0.05)。在降低VAS、PPI评分方面,力敏针刺合热敏灸与热敏灸均优于力敏针刺(P<0.05),力敏针刺合热敏灸与热敏灸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表(MSQ)评分:治疗后三组受试者在功能受限、功能障碍以及情感影响领域的得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疗效相当(P>0.05),二者均优于力敏针刺组(P<0.05)。2.临床整体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力敏针刺合热敏灸组的愈显率为95%,显著优于热敏灸组的65%、力敏针刺组的30%(P<0.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力敏针刺、热敏灸、力敏针刺合热敏灸三种治疗方式对偏头痛均有较好疗效;2.热敏灸与力敏针刺合热敏灸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力敏针刺;3.力敏针刺合热敏灸是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最适宜的刺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