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MD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和测距研究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do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配电网广泛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主要故障类型为单相接地故障,此时线路中流过的故障电流较小,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长时间的故障状态可能会使单相接地故障扩大到两相短路甚至是三相短路,导致继电保护装置损坏,危害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故障线路且精确定位故障点对保护电网可靠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和测距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现有故障选线和测距方法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并重点研究了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稳态特征和暂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非平稳、非线性的暂态信号不受中性点接地方式影响,且包含大量的故障特征信息,为后续故障选线和测距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暂态分量故障特征提取困难、受故障条件影响大,导致选线方法适应性不高的问题,引入了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提取信息特征,有效避免了传统信息提取法经验模态分解(EMD)存在的模态混叠、端点效应的缺点,能完整、准确的提取原有信号的故障信息。再结合能识别和扩大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能量差异的相对熵,提出了以线路最大综合能量相对熵(ERE)作为故障选线的判据。仿真结果表明,该选线方法受过渡电阻、故障距离、故障初相角、噪声的影响小,且与EMD-ERE方法相比裕度更大、灵敏性更高。针对故障暂态行波波头难以识别导致行波测距精准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ESMD与Teager能量算子(TEO)相结合的波头信息提取算法。首先对线路故障后采集的暂态线模电流进行ESMD分解得到多个本征模态函数(IMF),然后利用TEO具有反映信号瞬时能量波动的特性对IMF1分量进行计算,得到波头抵达测量端时间差,最后代入单端行波法求取故障距离。仿真结果表明,该测距方法在不同故障初相角、过渡电阻、故障距离、接地方式和环境噪声下均能实现准确测距,且与EMD-TEO方法相比适应性更强、测距精度更高。
其他文献
滦平盆地位于华北盆地燕山褶皱带北缘,现今残余面积800km2。本文运用滦探1井的实际地质概况及岩心样品资料,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和露头样品,开展TOC测试、Rock-Eval分析、干
木聚糖是半纤维素的重要成分之一,其提取与制备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我国竹材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竹片本身结构致密,药液渗透困难,致使木聚糖提取难度大,
2019年的最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特别着重标明了旧居住区改建每人的公共绿地面积,并增设老人和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绿化空间场地。而现阶段,我国80-90年代的住区仍
改革开放至今已四十载,中国的经济早已有了一个质的腾飞,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保持并提高经济的发展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早期主要
潮控型河口是以潮动力为主控动力因子的河口,该区域的物质输运、地貌演变等过程主要受到水沙输运的影响。北支口作为北支的入海段,是一个典型的潮控型河口。深化北支潮控型河口水沙输运特征的研究,既可以加深对整个长江河口系统的理解,也可以为北支口地貌演变提供关键性的指示参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设计并实施了2018年3-4月在北支口的定点船测、三脚架坐底与断面走航综合观测,并开发建立了北支FVCOM高分辨
二维材料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其层间较弱的范德华力、层内较强的共价键,通过微机械剥离法可以获得过渡金属硫化物单分子层或多层薄膜。因其具有带隙宽度层数依赖、强光致发光和自旋-能谷耦合特性等优势而有望广泛的应用于光电领域。要利用它的优异特性实现应用,必然涉及到对其光电性质的调控,其中一种调控方式为引入电场。然而,前人的工作中引入调控电场的方向多为垂直于薄膜平面,有关横向电场的调
中国在特殊的经济体制背景下,政企关系从来没有完全分离过。虽然在市场经济中,政企关系的剥离是其基本属性之一,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政企之间的关系始终不存在完全剥离,只是在
电气量传感技术是测量、监控、管理电能使用的关键技术,有效的电气量测量可在工业、商业和家用能源系统中实现更好的状态感知和能量管理,从而促进节能减排。然而现有的传感器存在许多不足,无法满足电网数字化的发展需求。已有的电流传感技术大多适用于单导体系统,无法同时测量多导体系统中的电流值。不论是面向单相系统的双回供电线路还是面向三相系统的三相电缆,在负荷正常工作时,都无法在不破坏导体封装的情况下逐一测量其中
旋转机械作为多个行业的主要动力源,其核心部件转子系统的良好平衡状态是保证旋转机械平稳地、安全可靠地运行的关键。对于旋转机械的柔性转子,若采用最小二乘影响系数法对其
石炭纪是晚古生代地球演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全球构造活动相对剧烈,并伴随着生物事件和气候变化,是晚古生代冰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冰川的消长导致该时期海平面频繁发生变化,海平面变化最高可达100多米。华南石炭纪晚期卡西莫夫阶-格舍尔阶沉积地层记录了海侵过程,形成十分连续发育的碳酸盐岩沉积,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与古环境信息。本文对华南纳庆剖面石炭纪卡西莫夫阶-格舍尔阶(307.0298.9 Ma)的沉积地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