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锶晶界层电容器陶瓷的烧结性能与介电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元器件向微小型化发展,对钛酸锶(SrTiO3)晶界层陶瓷电容器(boundary layer ceramic capacitors,BLCC)的电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在提高介电常数的同时保持低损耗值,且介电性能的温度和频率稳定性好。材料的电学性能与其显微结构和缺陷密切相关,具有“大晶粒、薄晶界”的BLCC往往具有巨介电常数的特点,具有高晶界势垒和适当浓度缺陷的BLCC其损耗通常较低且介电性能的稳定性较好。本文首先通过熔盐法制备尺寸和形貌可控的SrTiO3粉体,研究了熔盐反应的反应过程并分析熔盐种类对合成的SrTiO3粉体尺寸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反应涉及固相反应和熔盐反应,有微量的熔盐离子取代产物SrTiO3中的Sr位,且Na+的取代量远大于K+。以Na Cl为熔盐合成的SrTiO3倾向于形成立方形形状,随着熔盐中KCl含量的增加,SrTiO3晶体的高指数面比例逐渐增多。再利用熔盐法合成的SrTiO3粉体制备陶瓷片,研究SrTiO3陶瓷的烧结热动力学过程,探究组分和气氛对SrTiO3陶瓷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和气氛是影响烧结过程晶粒生长速率的重要因素,在本实验条件下,温度越高或烧结气氛中氧分压越大,SrTiO3陶瓷的晶粒生长速率常数越大。空气气氛中,所有样品在1360℃以下晶粒生长服从阿伦乌尼斯规律,本实验中0.005 mol Nb/0.005 mol La共掺样品的晶粒生长速率常数远高于其它掺杂水平;未掺和Nb掺杂样品在1460℃呈现典型的液相烧结并伴有异常长大现象,而La掺杂能抑制高温液相产生,使得晶粒生长相对困难且晶粒尺寸相对均匀分布。最后将烧结得到的具有大晶粒、高致密度的陶瓷片置于还原气氛中进行半导化处理,而后渗Bi氧化,制备出晶粒半导而晶界绝缘的SrTiO3BLCC。除了对样品进行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元素分布、元素价态及缺陷分析外,也测试分析了其势垒高度、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和电阻率等电学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SrTiO3BLCC具有较为致密的显微结构,Bi沿着晶界渗透并有部分取代Sr形成钛锶铋第二相;与未掺杂样品相比,施主掺杂样品的晶界势垒和介电常数更高、介电损耗更低、介电性能的温度和频率稳定性更好,这是由于施主掺杂样品中存在适当含量的带相反电荷的缺陷偶极子和缺陷簇;施主掺杂对晶粒电导的影响小,但会降低晶界电导活化能,从而降低晶界电阻。
其他文献
热缓冲空间在湿热地区普遍存在,因其具备舒适性、丰富建筑形态、有效改善建筑整体环境和节能的特性在建筑设计中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目前因缺少热缓冲空间优化设计方法,难以满足绿色优化设计需求,达到较高的空间设计品质。为实现高效合理的性能评价与优化,亟需开展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平台。本研究以广州地区典型高层办公建筑中的热缓冲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常见的镶嵌式和包裹式空间形制,以提升空间舒适性和视线
随着道路上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顽疾,激光雷达作为新兴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检测设备,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高精度等优点。本文基于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研发设计了包括交通点云数据采集及格式转换、车辆点云分割、车辆追踪、车辆三维重建、车辆模型特征提取及分类的整体方案。本文主要工作为:首先对Livox Horizon采集的原始数
建筑性能——包括经济性、功能性、结构性能、可持续性等——的优化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最受认同的价值取向之一。随着计算机工具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借助计算机的再现、生形、模拟、优化等参数化设计手段成为了实现性能导向的建筑优化设计最有潜力的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的优化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早期阶段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对于复杂的空间布局问题:尽管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对于布局问题的解决思路,但是完整的具有实
锁孔效应钨极氩弧(Keyhole Tungsten Inert Gas,K-TIG)焊是一种新兴、高效率的焊接工艺,可以采用大电流进行施焊,焊接电流可达1000A,产生的焊接电弧具有能量大、挺度高和穿透力强的特点,可在不开坡口、不填充焊材的情况下,一次性焊透3~16mm厚度的金属钢板,实现了单面焊双面成形,大大提高了效率。Q345R钢常用于压力容器的原材料,其厚度一般都比较厚,采用传统的焊接方法施
石灰石分布广、经济价值低,通常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受国家环保政策的限制,地下开采将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石灰岩普遍具有层状优势节理构造,有别于其他金属矿采空区顶板,其失稳破坏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给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难度。合理的采空区顶板结构参数直接影响采空区的稳定性及资源回采率。因此开展此领域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以某地区地下石灰石矿山采空区顶板为研究对象,在广泛现场调研的基础上
随着人们对能源传输方式的研究,微波能量传输(Microwave Power Transfer,WP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设备、物联网系统、移动设备供能等方面,这是一种在不需要任何导线、导体的情况下将能量从能量发射源传输到能量接收端的技术。由于衡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系统的传输效率,接收端的整流电路是无线输能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整流电路的整流转换效率对系统的传输效率有关键影响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相控阵天线因其具有波束捷变、合成和分解等能力,使之成为5G毫米波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毫米波相控阵天线面临波束扫描范围窄、扫描增益下降等问题,因而改善毫米波相控阵扫描性能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针对相控阵天线存在的性能局限和技术瓶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5G应用的毫米波宽角扫描相控阵封装天线研究”资助下,本文对天线波束展宽方法、阵列去耦、宽角扫描相控阵的设计方法展开
压缩感知理论突破了奈奎斯特频率的限制,将计算压力从采样端转移到重构端。传统的图像/视频压缩感知重构算法耗时较长,实用性低;基于深度学习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具有运行速度快、低采样率下重构质量好的特点,但可解释性差,难以恢复高频信息。在视频压缩感知领域,神经网络实现研究较少,对时间相关性的建模能力差。本文主要关注深度学习与传统算法的结合,针对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基于稀疏表示思想,分别在图像和视频压缩感知
大型海藻是近岸海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具有丰富的经济及生态价值。然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环境变化,例如全球性大气CO2水平升高,以及区域性陆源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正改变着近岸海域环境。目前,关于大型海藻对大气CO2水平升高与重金属Cu2+胁迫相互作用的响应的研究甚少。本文以栽培大型海藻羊栖菜、长茎葡萄蕨藻和龙须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海藻的生长、光合功能和生化组分对Cu2+浓度梯度变化的响应,以及大气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正朝着小型化、多功能化、高集成度的趋势发展。天线作为射频前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小型化设计对于系统而言至关重要。对于较低频段(例如VHF、UHF)系统,由于电磁波波长较长、天线物理尺寸过大,因此VHF/UHF天线小型化设计将有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集成度;对于高频段(例如5G毫米波频段)系统,MIMO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天线数量大规模增加,因此实现毫米波天线小型化将大幅度减小大规模M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