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针对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评价免疫规划实施对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根据疫苗出现时间及国家免疫规划发展历程,将1950-2014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疫苗前阶段、计划免疫前阶段、计划免疫阶段和免疫规划阶段,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流脑和乙脑(以下简称“六种传染病”)这六种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传染病为代表,.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1.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六种传染病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幅度,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征。2.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空间聚集性分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3.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运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6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4.数学模型使用考虑人群异质性的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SIR模型估算麻疹真实发病率,比较不同阶段麻疹发病率的差异。结果1.通过汇总描述疾病报告发病率可见,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出现及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发病死亡较疫苗前均下降明显,计划免疫前阶段较疫苗前阶段脊灰的发病率下降40.6%,麻疹下降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麻疹(94.7%),幅度最小的是乙脑(44.8%),其余4种传染病为87.5%~96.9%;免疫规划阶段6种传染病发病率较疫苗出现前阶段降幅均>98%,其中脊灰和白喉在该阶段无病例报告。2.通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计划免疫前与疫苗前阶段相比较,脊灰(p<0.01)、流脑(p<0.01)、乙脑(p<0.01)和麻疹(p=0.02)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这4种疾病在疫苗上市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前与计划免疫阶段比较,白喉(p<0.01)和百日咳(p<0.01)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显著性差异,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脊灰(p=0.27)和麻疹(p=0.41)的趋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前、计划免疫前和计划免疫这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聚集类型,但以高发病率聚集为主;六种传染病在4个阶段的高发病率聚集区覆盖的省份个数为21、18、13和6个,免疫规划阶段高发病率聚集区规模及涉及的省份个数较其他阶段均明显减少,表明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各省发病率水平差异缩小,经空间统计学检验,已无高发病率聚集区。4.运用麻疹传播动力学(SIR)模型模拟我国1950~2014年的麻疹发生情况,模型估计<5岁组的传染率参数分别为al=1.74,b1=3.28,c1=-1.12,≥5岁组.的参数分别为a2=1.67,b2=5.64,c2=-1.01。报告数据与估算数据在不同阶段相差分别为81.3%、68.0%、66.4%和56.2%。与疫苗出现前阶段麻疹发病率相比,计划免疫前阶段下降了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94.7%,免疫规划阶段下降了99.4%。结论六种传染病报告发病与死亡水平较疫苗出现前均有明显下降,至免疫规划阶段,发病率下降幅度均超过98%,死亡率下降均超过99%。疫苗的出现和实施计划免疫均加快了六种病发病率的下降速度在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各省报告发病水平差异缩小、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已少有高发病率聚集区。与基于被动监测数据所得结果相比,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估算麻疹发病水平较疫苗使用前降幅更大。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全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加速了其下降速率,计划免疫措施对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显著。扩大免疫规划措施将疾病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水平,削弱了疾病流行周期,防止了大规模暴发,是维持传染病低发和消灭疾病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