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用药用高血压患者血脂、血尿酸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u54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缬沙坦(valsartan)单药和缬沙坦/氨氯地平(valsartan/amlodipine)联合用药治疗前后轻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其对血脂(blood lipid)、血尿酸(blood uric acid)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对血脂、血尿酸影响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年龄在18周岁以上,86周岁以下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经过1-4周的洗脱期和4周的单盲治疗期,43例患者进入双盲期,随机分配到缬沙坦组21例,缬沙坦/氨氯地平组22例。缬沙坦组予缬沙坦160mg/次,1次/天,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组予缬沙坦/氨氯地平160/5mg/次,1次/天,口服。总疗程12周。随访日患者清晨空腹,完成生命体征记录,晨10时之前采肘静脉血,离心后分离上层血清常温送至中心实验室,进行血常规(镜检法)、肝功(酶偶联法)、肾功(全自动生化分析法)、空腹血糖(全自动生化分析法)、血脂(酶法)、血尿酸(血尿酸酶法)检测。统计学分析方法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用药前后均数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应用缬沙坦单药和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治疗12周后,两组的血压均降至正常水平,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略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略有上升,但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血尿酸水平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血尿酸水平较用药前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缬沙坦单药组和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药物组治疗高血压患者后,血压均降至正常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缬沙坦单药和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药物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略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略有上升,但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3、缬沙坦组单药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缬沙坦/氨氯地平组联合药物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用药前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紫外线(UV)照射导致的氧化损伤是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原因之一,而小窝蛋白(Caveolin)参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过程。本实验拟研究UVB照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中C
目的:1、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口服西格列汀治疗前后尿足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PCX)、血清丙二醛(MDA)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2、探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
目的:   通过对80例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的联系。   方法:   对80例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研究背景:卵巢上皮细胞癌目前仍是严重威胁广大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寻求传统手术、放化疗之外的新的疗法十分必要。在卵巢癌的生物治疗中,基因治疗备受瞩目。已有愈来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