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估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的术前衰弱状态,研究术前衰弱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全身麻醉下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入选标准:1)年龄≥65岁且<90岁,性别、民族不限;2)预计手术时间≥2小时;3)原发肿瘤,手术前未经过放疗、化疗的治疗措施;4)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排除标准:1)拒绝参加本研究;2)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癫痫、帕金森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估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的术前衰弱状态,研究术前衰弱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全身麻醉下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入选标准:1)年龄≥65岁且<90岁,性别、民族不限;2)预计手术时间≥2小时;3)原发肿瘤,手术前未经过放疗、化疗的治疗措施;4)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排除标准:1)拒绝参加本研究;2)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癫痫、帕金森病史或重症肌无力;3)因严重痴呆、语言障碍、昏迷、终末期疾病等情况无法完成术前评估;4)病情危重(术前ASA分级≥IV级者);严重肾功能损害(需行肾脏替代治疗者);严重肝功能损害(Child-Pugh分级C级);5)颅脑手术;6)主治医生或研究者认为存在其他不宜参加本研究的情况,符合上述条件中任何一条即被排除。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罗库溴铵、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七氟烷持续吸入或者丙泊酚静脉持续输注,并持续泵注瑞芬太尼维持镇痛,间断推注顺式阿曲库铵或罗库溴铵维持肌松。术中可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使用其他药物,如酌情使用麻黄碱、阿托品、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既往史、麻醉相关信息、手术相关信息、术中不良事件、液体入量、出血量及尿量,术后进行谵妄、疼痛评估,同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本研究采用修正衰弱指数(m FI)量表评估患者衰弱状态,包含11个变量。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D组)和非谵妄组(N组)。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分析患者衰弱状态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0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其分为谵妄组(D组)与非谵妄组(N组),其中D组40例(10.8%),N组330例(8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1.107,95%置信区间1.038~1.181,P<0.05)、修正衰弱指数(OR值1.706,95%置信区间1.235~2.357,P<0.05)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修正衰弱指数可以有效预测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风险,术前衰弱状态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奥希替尼是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唯一批准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类药物。奥希替尼是一种癌症药物,它可以干扰体内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我们系统分析了奥希替尼对于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的疗效。并且回顾了传统EGFR-TKI在治疗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所面临的一些固有问题。方法:在系统评价(PRISMA)声明首选报告项目的指导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诊伴有内乳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其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这些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自2010年4月至2018年7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286例初诊伴内乳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主要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分析其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和影响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
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s inhibitors,ICI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肿瘤的方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期。但是对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来说,IC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估。方法:本研究检索了两大英文数据库: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同时还检索了2018年至2020年美国临床肿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58例,年龄35~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I或II级,BMI 18.5~23.5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9):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采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IMLN)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针对内乳区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局部治疗模式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转移且接受胸壁+锁骨上下引流区放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是否采取局部干预分为内乳干预组146例,内乳未干预组54例。内乳干预组根据局部干预手段不同分为IMLN清扫/摘除术联合IMLN
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我们当前荟萃分析的目的是评估基线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对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对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等数据库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有关基线CRP水平和ICIs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对食管癌放化疗后原发灶复发挽救性放疗与其他疗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有效挽救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迈特思创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搜集有关食管癌放化疗后复发挽救性放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的临床对照研究,并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4月。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易于取材的血液、口腔粘膜、唾液、尿液、粪便内微生物组成的特点及与健康受试者相应部位的微生物组成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了解食管鳞癌患者局部环境中的微生物与食管鳞癌的相关性,以期寻找潜在的早期筛查和治疗靶标。方法:对26例食管鳞癌患者(ESCC组)和28例健康受试者(HC组)的血液、口腔粘膜、唾液、尿液、粪便样本进行微生物的检测,使用OMEGA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胃肠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胃肠外科同一组收治的5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符合条件的共43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128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病例组,308例患者术后未出现下肢深
目的:根治性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是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推荐方案。关于照射剂量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INT0123试验显示在同步放化疗过程中,放疗剂量由50.4Gy提高至64.8Gy并无局部或生存获益,因而认为50.4Gy是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标准剂量。然而,这一结论正日益受到挑战,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大多中心采用60Gy及以上的的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