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南方拱形大跨竹建筑的演变及应用拓展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q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建筑中,建筑师忽略传统材料,逐步丧失自己的地域特色。建筑材料的不合理选择成为建筑污染环境、耗费能源的主要源由。基于此背景,研究本土建筑形式及环保建材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南方拱形大跨竹建筑采用中国南方盛产的毛竹,环保节能,竹建筑工匠利用毛竹壁薄耐弯的特性,创造出独特的拱形大跨的形式,其结构完整、受力合理可归为世界最优秀的传统竹建筑之列。本研究通过调研整理,使人们了解认识此种被忽略的优良的传统建筑,对其进行应用拓展研究,为将来的工用向民用的转型打下基础。试图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对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竹建筑进行系统研究,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传统材料的研究兴趣,为将来深入其他的传统建筑研究提供范本。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福建等地区的调研及以张培江为首的竹工匠的采访整理。按一下内容逐步了解大跨竹建筑:(1)了解竹材的材料特性及使用方式,按基础、屋架、屋顶三个部分分析世界各地搭建竹建筑的习惯。(2)调研中国南方地区的竹建筑类型,通过整理可分为:类穿斗式、中柱式、无柱式及拱形大跨式。并构造节点、演变方式予以详尽的分析。(3)选取南方地区最为优秀的、最为完善、使用最广的拱形大跨竹建筑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变体形式、组合形式、节点构造、建造过程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4)对屋顶、屋架、基础三个部分,分别采用形式创新、节点更替、结构改良三种优化策略,为其工业向民用的推广打下基础。(5)于2013年6月-10月为长沙市彩陶源村村民搭建竹制茶亭,在建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良节点、结合新型材料。并通过半年后的回访,进一步了解整个模式推广所需改良之处。通过总结—调研—改良—建造这一过程,对中国南方竹建筑,重点为中国南方拱形大跨竹建筑进行深入了解,促进环保材料的使用,重视传统建筑匠作习惯,为传统材料适应现代建筑体系,传统建筑的新型使用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当代建筑创作蓬勃发展,不同的建筑结构和形式正在将人类的梦想一个一个的变为现实,同时也冲击着大众的审美,建筑艺术作品的产生灵感多半来源于结构的创作与想象。然而有的建筑艺
陕西地区传统乡村不仅承载着陕西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陕西地区的乡村特色减少、消失的速度日益加剧,保护乡
随着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加快,城区地面硬铺面积越来越大,雨水可渗透地面越来越少,市区汇水面却越来越大,城市气候变化受到极大影响,城市的极端天气出现越来
学位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如何在功能配置、空间结构等方面与城市宏观发展保持一致性,避免出现二元倾向;旧城改造如何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开发中,发掘城市文化精髓的渊源等,在不同
地震的巨大破坏力给受灾城市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破坏,在震后急速的城市重建过程中,人们的关注点常常集中在救助伤亡人员、重建城市楼宇、恢复城市产业和经济以及安抚社会情绪等
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对于传统民居来说既是发展的机会,同时存在更新的挑战。传统民居是乡村的本底资源,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既是旅游的吸引物,传递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又要作为乡村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人来说,他们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许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城乡不断更新变化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了,即各个城乡间建筑的地域性界限模糊地越发严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就已经陆续展开,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近十多年来,学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城中村改造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