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临床中各种骨密度测量方法的综合对比,探索对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测定的最佳检测方法。探讨QCT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我们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的方法对本课题近三年来(40-79)岁中老年患者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测定,为预防骨折、骨质疏松的发生进行动态骨密度测定观察,所测数值为临床对骨质疏松症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探讨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流行趋势、发病机理及临床检查手段等最新研究进展,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的Lightspeed型16排螺旋CT扫描机对本课题近三年来在我院收治的595例(40-79)岁中老年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测量腰椎2-4椎体骨密度(BMD)范围值,并对所测数值与骨质疏松定量CT诊断标准[1]的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595例中老年患者骨密度(BMD)测定显示:两性于40岁以后骨密度值逐渐降低,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值降低越明显。女性由于绝经期激素水平改变,于50-59岁、60-69岁两个年龄段骨密度值降低较为明显。70岁以后男女骨质疏松发病率基本持平,但男性总体骨密度值仍高于女性。通过对男性两组对比我们得出:男性298例中226例骨密度值低于113.75mg/cm3占75.83%。男性由于生活压力大,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存在,于40岁左右骨密度值开始降低,发病年龄年轻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呈上升趋势。女性以60-65岁为骨折高发期;男性于70岁以后为骨折高发期。结论:定量CT (QCT)的应用能够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具体数值,并通过所测的参数分析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趋势。骨密度(BMD)值低于相同年龄段的人群,其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增高。男性发病趋向年轻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呈上升趋势。同时本组研究证明60-79岁年龄段最易发生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而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则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而QCT测定具有稳定性,可以缩短观察周期,有利于治疗后短期观察随访,有助于动态了解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