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按需被动监测技术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监测技术通过部署少量监测设备,捕获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经过分析处理,可以还原出用于评价网络协议性能的传输时延等指标。研究人员依据这些指标,设计更高效稳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在基于被动监测的协议性能评估中,传输时延等性能指标的准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动监测过程是否捕获了足够的数据包。若大量数据包未被监测设备捕获,则被动监测所反映出的性能指标可能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本文研究如何通过改进被动监测技术,利用给定数量的监测设备捕获更多数据包。我们注意到,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动监测技术在监测设备的部署及信道调整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监测设备的部署只做到了节点级的覆盖,未考虑各节点传输需求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实现数据包级别的覆盖。其次,监测设备在运行时仅按照较长的时间窗口来调整监测信道,未考虑短时间内传输需求在各个信道交替出现的情况。针对现有工作的上述问题,我们从监测设备部署、信道选取两方面具体研究被动监测技术,并提出了按需被动监测的概念。所谓按需被动监测,是指首先经历一定的探索过程,感知各节点、各信道的数据包传输需求(即监测需求)。然后针对这些传输需求量身定制监测设备部署方案、监测设备信道调整方案。按需被动监测技术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监测设备位置的按需选取机制。首先,使用节点级覆盖的监测设备位置选取算法,部署部分监测设备,用以感知各节点的监测需求。然后,使用监测设备按需增量部署策略,针对数据传输需求量大或当前覆盖不佳的节点,进一步部署若干监测设备,实现数据包级别的监测设备覆盖。第二,监测设备信道的按需选取机制。首先,基于已捕获数据包感知各信道在未来一小段时间的监测需求。然后,通过按需调度监测设备的信道,实现监测设备的多信道复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按需被动监测技术与传统的被动监测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数据包捕获率,能够更准确地还原数据包的传输时延等网络性能指标。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巨量的图像和视频信息以各种编码形式不断涌现,使得有效的图像和视频检索变得日益重要.为此,在信息学科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基
移动数据库是为了适应移动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取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采用数据复制和同步技术的复制移动数据库系统是移动数据库的一种重要模型,这种模型对移动设备在断连
海洋科学数据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然而传统的海洋科学数据管理平台以文字、图片等资料为主,不能较好地表达海洋信息的空间位置及可视
目前,数据存储领域的很多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从最初的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DAS)模式发展到现今的网络存储模式,数据存储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传统的存储结构采用SCS
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而诞生的网络教学,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
进入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随之海量的数据积累下来,这样致使以往的数据分析方法很难在大量数据集上有效的发现隐藏的信息或知识。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数据挖掘技术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其所含的信息数量激增,在这样一个无限、无序的空间里,快速、准确地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何能够在这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世界
近年来,随着面向对象的组件化软件技术蓬勃发展,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CBSD)日益受到重视。CBSD对软件工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变革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也给GIS的软件开发注入
入侵检测技术是对传统的安全技术(如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它通过监视主机系统或网络能够对恶意或危害计算机资源的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通过与其它的安全产品的联动还可以实现
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大量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闲置不用造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们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