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也是著名的木本花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市场上有着巨大的产业发展前景。由于绝大多数山茶物种资源分布于华南及长江流域,大部分茶花品种起源于耐寒性较差的山茶和云南山茶,绝大部分商品化茶花品种在长江以北难以裸地越冬。目前茶花品种的耐寒性强弱已成为制约茶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论文运用生理生化,田间受冻指数等多指标对参试的142 个山茶物种和19 个园艺茶花品种耐寒性进行了系统评估,它对今后的耐寒山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耐寒茶花品种培育过程中的亲本选择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还对3 个山茶物种未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低温驯化和耐寒性评价,结果证实低温驯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山茶愈伤组织的耐寒能力且对愈伤组织的1 个月内生长未产生明显的抑制性影响,因此此方法为从细胞水平上加速培育耐寒茶花品种展现了一定的前景。经过-5℃低温处理后,山茶物种之间相对电导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最大相对电导率是最小相对电导率3 倍多。在不同梯度低温处理下(-5℃、-10℃、-15℃),山茶物种叶片内丙二醛含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山茶物种的丙二醛变化趋势不同,主要表现为五种类型,即先快后慢型、先慢后快型、低值平缓增加型、高值平缓增加型和线性式增加型。这些变异趋势说明,耐寒较强的山茶物种在耐受持续期上有长短之别,有的能持续耐某一低温,而有的只能短时耐某一低温。耐寒性较弱的山茶物种也有耐受持续期长短之分。山茶物种间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也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差异并不显著。26 个山茶物种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在冬季不同月份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经过冬季降雪及少有的严寒过后,对金华山茶物种园内的142 个山茶物种的田间冻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参试山茶物种未表现出或表现轻微冻害症状,表明绝大部分山茶物种能忍受-5℃自然低温。山茶低温处理后的2 个生理指标均与山茶田间实际受冻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表明这2 个生理指标对评估山茶的耐寒性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山茶物种的分布区地理纬度和耐寒生理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偏北分布的山茶物种普遍具有较强的耐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