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较分析

来源 :遵义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er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遵义医院分别接受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A组,n=34)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B组,n=30)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纳入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量为30ml-50ml、无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的“近期疗效”及“有效率”、术后6个月“远期疗效”及死亡率。“近期疗效”按CSS评分标准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进步、死亡,其中,把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归为“有效”,把无进步及死亡归为“无效”;以GOS评分标准评价远期疗效。 结果:两组病人术前基线指标(如出血量、手术时机、昏迷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A、B两组术后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术后1个月“近期疗效”及术后6个月“远期疗效”,A组均优于B组(P<0.05),而在近期和远期,A、B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量为30ml~50ml而无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的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其他文献
目的: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鼠和人两部分实验去探讨TET2(The ten-eleven translocation2)突变对 miR-99a表达的影响,揭示 miR-99a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一类局限于肺部的以细胞外基质取代正常组织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故弄清其发病机制对防治PF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