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进的对外合作倡议。中东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经之地和重要区域,其态度和政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中东地区国家众多,国情也各不相同,逐一研究并不现实。因此,本文试从具有代表性和全局意义的地区大国着手,研究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本文以伊朗、埃及和沙特三个中东大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一带一路”倡议认知进行研究。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只探讨个体之间的认知,本文则将认知的主体由个体推广到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心理学中,认知探讨的是表象、认知、元认知三个层次,而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根据认知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界、学界、民间三个层次。认知意象从个体间的意象推广到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形象建构,认知从此完成了从心理学与国际关系的结合。本文选取伊朗、埃及、沙特三个中东大国为案例,重点对以上三国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产生的基础、认知现状、认知的影响因素以及认知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为深化三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良性认知提供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中东三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中,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模式。第一,伊朗由于其大国心态和受害者心理形成的历史包袱,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双重认知,导致该倡议在伊朗的推进面临挑战。第二,埃及作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自建交后与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良好的历史体验使埃及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总体良性认知。埃及总体良性认知的产生使“一带一路”倡议在埃及稳步推进。第三,沙特虽与中国建交时间较短,但是双方紧密的经济合作促成了其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良性认知的产生。沙特虽然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总体良性认知,但是中沙双方的合作仅限于经济领域,人文和政治领域的合作仍需加强,因此两国的合作面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