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丝绸联盟落户杭州、以及“杭州丝绸”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等影响下,“杭州丝绸”不仅作为一种纺织服饰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受到主观个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诸多影响,人们对“杭州丝绸”存在不同的认知评价。在以“杭州丝绸”作为城市金名片、以城市旅游作为经济主导的杭州社会人文环境下,构建科学、有效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能够为衡量现阶段杭州丝绸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提供新的视角和维度,对于提升“杭州丝绸”的整体形象和扩大“杭州丝绸”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回顾相关文献,界定了“杭州丝绸”的内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划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结构维度,并找到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构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检验与改进“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对“杭州丝绸”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与访谈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杭州丝绸”的内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界定“杭州丝绸”的内涵为:生产加工地、品牌注册地或者关键工艺制造地在杭州的丝绸产品,包括丝绸面料、丝绸服装、丝绸服饰品、丝绸家纺(含蚕丝被)、丝绸工艺品和丝绸文创产品等,其原材料以蚕丝纤维为主(蚕丝纤维含量≥50%,不包括缝纫线等辅料)。(2)“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质性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展开“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社会调查,收集访谈资料;采用NVIVO软件分析质性资料,从中提取、归纳出七项作用于“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知识与关联信息等两项个体层面的因素,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品牌表现、社会责任与文化内涵等五项环境层面的因素;探明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构成维度,包括情感倾向与理性认知两个维度;确定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产出绩效,即民众趋近或规避“杭州丝绸”的行为意愿。根据数据编码,推导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3)“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检验。基于质性分析结果,回顾了认知理论与声誉理论等基础理论;设计“杭州丝绸”认知评价调查问卷,展开社会调查,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根据调研样本数据,借助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手段,对质性分析获得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及相关假设关系进行验证与简化:(1)产品知识、关联信息、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等通过情感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2)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和品牌表现等通过情感倾向和理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愿;(3)产品表现、品牌表现和服务表现等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4)“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构成。基于质性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该体系包括2个层面(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7个影响因素(产品知识、关联信息、产品表现、品牌表现、服务表现、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22个认知内容(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信息获取渠道、行业企业推介、媒体舆论导向、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价格、服务专业、服务周到、售后保障、服务态度、店铺形象、品牌定位、形象识别、消费者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文化传承责任、历史属性、文化寓意和文化载体)和对应的28个评价指标。(5)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根据“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作用结果——行为意愿,将被调查者分为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明显的变量与测量指标,并结合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趋近型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的均值高于趋远型群体,具体表现为:(1)产品知识变量中的“性能特点”与“购买使用经验”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趋远型群体对于丝绸面料的热湿舒适性、保健功能、抗皱性、勾丝纰裂性能和使用便利性等属性认知不充分,且购买使用经验明显少于趋近型群体;(2)关联信息变量中的“信息渠道便捷性”与“媒体舆论导向”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电子媒介及口碑传播的影响,以及负面媒体报道的影响;(3)产品表现变量中的“高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与“性价比”等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主要在于对丝绸制品蚕丝纤维含量的错误认知,以及趋远型群体对色牢度、时尚感、设计感、创新性和价格公正等属性的认知不充分;(4)服务表现变量中的“周到性”与“保障性”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对个性化定制、产品使用说明提供等需求、以及对售后保障的不确定性;(5)品牌表现变量中的品牌图标“易识别性”比较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民众知晓知名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但不能辨别品牌商标,而且,对于代表产品质量的“杭州丝绸”国家地理标志和高档丝绸标志,民众知晓率很低,其根源在于宣传推广不到位、民众产品知识匮乏;(6)社会责任变量中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产品标识信息、店员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最小的变量是文化内涵,比较差异较小的测量指标有“品牌多样性”“重视环境保护”和“历史悠久性”等。最后,基于“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所揭示的规律,结合访谈资料和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相关建议:(1)以专业知识普及与使用习惯养成为切入点的产品知识科普策略;(2)以意见领袖带动与信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的关联信息畅通策略;(3)以自然属性应用开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提升为切入点的产品开发策略;(4)以周到性服务体系构建和保障性服务制度建立为切入点的服务提升策略;(5)以实施高端品牌发展与重拾国家地理标志牌子为切入点的品牌建设策略;(6)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切入点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7)以文化认同度提升为切入点的文化引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