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骨髓增殖性疾病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23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工作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目的:探讨JAK2 V617F与骨髓增殖综合症(MPD)的关系。 研究方法: 对503例骨髓增殖综合症按WHO标准进行回顾性诊断。应用Allele-specificPCR检测JAK2 V617F突变情况,对JAK2 V617F(+)者用PCR-RFLP检测突变状态,根据PCR联合测序分析结果按突变位点T/G比值分析JAK2 V617F突变负荷。比较JAK2 V617F不同负荷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关系。对JAK2V617F(-)者,PCR联合测序检测MPL W515L突变。 结果: 按照WHO诊断标准,503例CMPD患者分别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1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53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4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88例,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MPD-U)4例。 JAK2 V617F总检出率68.5%(345/503),其中PV94%(109/116),ET79%(122/153),PMF78%(111/142),MPD-U75%(3/4),CML未发现存在突变。345例JAK2 V617F(+)患者5例为纯合子突变(PV4例,ET1例)。V617F突变以低负荷为主(71.5%)。突变负荷以PV组最大,ET其次,PMF负荷最小(p=0.003)。PV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V617F突变负荷呈明显正相关,负荷越高血红蛋白水平越高(p=0.033,r=0.203)。ET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V617F突变负荷呈正相关,负荷越高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越高(p=0.024,r=0.205);另外,PMF高突变负荷组患者肝大发生率以及肝大程度均明显高于低负荷组(p值分别为0.003,0.001),并且肝肿大程度与突变负荷呈明显正相关(p=0.001,r=0.315)。经统计分析,JAK2V617F突变、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MPD患者年龄、性别、血栓形成、高血压、脾大程度、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纤维化程度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1.MPD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在PV、ET、PMF、MPD-U中均能检测到。检出率PV>ET>MF>MPD-U,CML中未发现此突变。 2.JAK2 V617F突变状态显示98%为杂合子突变,纯合子突变绝大部分见于PV。 3.PV、ET、PMF三组疾病突变负荷不同,PV负荷最大,ET次之,PMF最小。 4.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PV患者血红蛋白水平、ET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以及PMF肝肿大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第二部分:目的:探讨JAK2 V617F与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高嗜酸粒细胞综合症(HES)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征关系。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EL/HES,筑巢式RT-PCR检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Allele-specific PCR联合测序分析检测JAK2 V617F,PCR-RFLP检测JAK2V617F突变状态;PCR法检测TCRγ重排。比较F/P+CEL与HES临床实验室特征。对1例F/P+CEL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评价伊马替尼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疗效。 结果: 20例患者男:女为19:1,中位年龄33岁(20~57岁)。12例FIP1L1-PDGFRA检测结果阳性,测序证实FIP1L1断裂位点位于intron 10~12,PDGFRA断裂位点位于exon12。F/P+CEL患者以呼吸道症状起病者多见,易合并循环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症状。F/P+CEL患者脾大发生率明显高于HES(92.5%vs 42.5%,p=0.031),发生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的比例亦高于后者。外周血嗜酸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骨髓嗜酸细胞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二组之间均无差异。嗜酸细胞形态学异常更多见于CEL患者,主要表现为嗜酸性颗粒减少,嗜碱颗粒增多及胞浆空泡等。1例HES患者发现存在JAK2 V617F,突变状态分析显示为杂合子突变。6例检出TCR7基因重排,其中CEL4例,HES 2例。1例经小剂量伊马替尼(100mg/d)治疗的F/P+CEL患者在治疗后70天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20天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 结论: 1.嗜酸粒细胞增多男性好发,以年轻人为主; 2.F/P+CEL患者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易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规检查对F/P+CEL与HES鉴别意义不大,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对F/P+CEL诊断有一定帮助; 3. 部分HES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进一步研究其在HES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今后此类患者的诊断及开展新的靶向药物治疗。 4.部分F/P+CEL同时存在TCRγ重排,二者在HES发病中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5.对于F/P+CEL,小剂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显著,应用RT-PCR方法检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快速、敏感、有效。不仅有助于诊断,同时可以监测疗效,指导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血脂变化以及糖负荷后各时点血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来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两组不同
背景与目的脑血管病日益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为80%。近年来,随着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及急诊动脉溶栓的开展,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患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近年MM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人们的生命和生存质量已经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虽然目前针对MM的治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