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油气强化开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下水污染物运移与修复等地下能源和环境工程中,均涉及裂隙和孔隙介质多相流界面演化与驱替效率优化的科学问题。由于孔隙/裂隙介质流动通道的高度非均质性,以及多相流体黏滞系数存在量级上的差异,导致流体-流体界面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多相流流动结构进而呈现指流驱替模式。指流驱替模式使多相流宏观渗透特性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征,从而对油气采收率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效率等起决定性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气强化开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下水污染物运移与修复等地下能源和环境工程中,均涉及裂隙和孔隙介质多相流界面演化与驱替效率优化的科学问题。由于孔隙/裂隙介质流动通道的高度非均质性,以及多相流体黏滞系数存在量级上的差异,导致流体-流体界面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多相流流动结构进而呈现指流驱替模式。指流驱替模式使多相流宏观渗透特性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征,从而对油气采收率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效率等起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岩石粗糙裂隙和基于微流体的孔隙介质为研究对象,以多相流驱替模式及其细观机制为核心科学问题,采用可视化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开展了粗糙裂隙两相流排水驱替模式、多相流流态转变及其能量耗散机制以及孔隙介质两相流驱替模式等内容的研究。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粗糙裂隙中两相流驱替模式相图,揭示了稳态驱替条件下(M>1)界面失稳的物理机制受控于毛细力与黏滞力,粗糙裂隙两相流呈现出毛细指进、黏性指进与稳态驱替等三种经典的驱替模式。通过开展粗糙裂隙水-油两相排水驱替可视化实验,发现在非稳态驱替条件下(M<1,M为入侵相与被驱替相的黏滞系数比),驱替效率随着毛细数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非单调变化;进一步发现在稳态驱替条件下(M>1),两相界面发生失稳、入侵相提前穿透的现象。基于力学平衡关系,建立了粗糙裂隙中不混溶两相驱替模式相图,并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稳态驱替过程中两相流界面发生提前穿透的物理机制。(2)研究了粗糙裂隙两相流渗吸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关系,揭示了微米尺度下的能量耗散机制通过开展粗糙裂隙中水-油两相强制渗吸可视化实验,发现了当入侵相流体由小开度区流入大开度区时,两相流的界面压差呈现震荡现象,即“海恩斯跳跃”;进一步量化了该过程中界面能、外部输入功与耗散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发现了在毛细力主导的多相流过程中,界面压差的震荡将显著增加局部流速,进而使得51~58%的界面能由内能形式耗散。(3)建立了两相流流态转变与能量转换之间的“桥梁”,提出了基于能量转换的两相流流态判别准则基于两相流系统能量平衡分析,研究了不同驱替模式下的界面能、外部功与耗散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发现当两相流处于毛细主导时,两相流系统的界面能一部分转化为外部功,其余转化为耗散能;当两相流处于毛细-粘滞共同主导时,两相流系统的界面能与外部功共同转换为耗散能与动能。研究结果建立了两相流流态转变与能量转换之间的“桥梁”,提出了基于能量转换的两相流流态判别准则。(4)建立了反映孔隙结构与流速影响的孔隙介质流驱替模式相图,揭示了界面失稳特征控制驱替模式转变的细观机制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决定了毛细力的量值,进而对两相界面演化与驱替模式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开展基于微流体的孔隙介质排水(drainage,θ≈120°)驱替可视化实验,基于界面特征长度与分形维数的量化分析,表明随着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流速的持续增大,驱替模式呈现稳定驱替→毛细指进→黏性指进→规则指进的过渡。通过开展基于微流体的孔隙介质两相流渗吸(imbibition,θ≈7°)实验,发现随着毛细数的增加,湿润相入侵过程呈现毛细指进→薄膜流→毛细指进/薄膜流→非完全驱替的黏性指进的转变。基于两相界面弯月面形状演化特征分析,揭示了毛细指进向薄膜流发生转变的临界条件。
其他文献
背景:离体肺灌注(Ex vivo lung perfusion,EVLP)已发展成为评估边缘供肺最有效的技术。本研究试图建立EVLP系统,并用液体净化技术延长EVLP的运行时间至12小时,取代定期更换灌流液的方式,减少EVLP运行成本。第一部分方法:将实验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热缺血组。热缺血组采用交流电诱导室颤方法使猪心跳停止,并在热缺血一小时后进行供肺获取;对照组则在麻醉后常规开胸获取供肺。两组供
戏曲舞蹈是戏曲表演中程式化身段动作组合化合的舞蹈化表现。戏曲舞蹈的形成可追溯到中国舞蹈的演变历程中,宋代的“队舞”表演中就蕴含着中国戏曲舞蹈元素的萌芽。元杂剧和南戏中舞蹈表演被逐渐吸收而演变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明代以后,伴随着昆曲等剧种载歌载舞表演方式的形成,戏曲舞蹈开始走向成熟。至清代乾嘉时期,戏曲舞蹈的表演体系已较为完善。而戏曲舞蹈也成为明清以来中国舞蹈的主要形态。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
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HCC具有很高的血管侵袭及转移潜能,且缺乏早期诊疗的生物标志物,因此多数预后不良。HBV是HC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之一。HBV的感染能导致慢性肝炎,并通过趋化因子诱导各类炎症细胞因子分泌、集聚及相互作用,导致肝细胞增殖与转化以及血管生成增多,最终导致HCC的发生发展。人趋化
去甲基化酶参与的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ine,m~6A)脱甲基过程是表观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部分,m~6A去甲基化酶是一类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蛋白酶,与生命体的发生发展过程紧密相关。实现活细胞内去甲基化酶的高效原位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缺乏一种简便的、灵敏的检测工具。脱氧核酶(DNAzyme)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DNA分子,已经被广泛用于生物传感和临床诊断等领域。对DNAzy
林语堂自1936年定居海外后用英文创作了七部小说,其中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A Leaf in the Storm《风声鹤唳》,The Vermilion Gate《朱门》被称为小说三部曲。然而,与林语堂在中英文散文创作上的知名度相比,他的英文小说三部曲并不太为人所关注。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英文小说三部曲都有零星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在广度,信度和深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
地球内部质量如何影响地球重力场相关参数的研究以及如何精密计算地形以及各地层相关的重力参数,在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地学领域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本文的理论部分,我们提出地形引力曲率和各地层引力曲率的概念,并基于tesseroid块体,推导了2D和3D形式的球坐标积分核以及笛卡尔坐标积分核的引力曲率模型公式,同时,也推导了球壳参考模型的引力曲率理论公式;而且还推导了空域下3D形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做出了高度概括,指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在新的起点谋划全新的发展布局和战略目标,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区域协调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四大板块之间的缓冲地带,中部地区是近年我国各项战略的主要惠泽区,是我国经济实现接续发展的重要承接区,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核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抓好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大力提升发展效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工业
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癌症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肿瘤领域一直致力探寻安全高效的诊疗方法。传统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由于水溶性差、易被快速降解、在体内非特异性分布等缺点,临床疗效被严重限制。因此,能克服体内复杂生理屏障的智能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受到了极大关注。基于纳米体系的传递机制以及肿瘤部位的特殊生理环境,我们针对性设计了一系列生理信号刺激响应型纳米传递体系,以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