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的设计与分析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23y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TER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结构是整个ITER装置馈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位论文运用CATIA和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了其有限元模型,并且完成了强度设计、稳定性分析以及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分析结果与应力极限评定准则比较,最终得出合理的设计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ITER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进行了结构设计。依据低温设计准则和机械设计准则进行了选材,分析了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的力学要求和位置要求,及可能出现的三种工况,对馈线支撑的支撑架和紧固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并运用CATIA软件建立了几何模型。(2)根据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在馈线系统停机状态、冷却状态和运行状态所承受的载荷情况,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各种工况下的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结构进行静力学求解,求出支撑结构各个工况下最大应力的数值,并且根据应力极限评定准则进行强度校核。(3)由于ITER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属于薄板结构设计,首先对其进行失稳理论分析和薄板屈曲的特性研究,然后通过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稳定性分析(特征值屈曲分析),求出其屈曲载荷系数。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该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判定。(4)按照ITER工程的设计规范要求,研究了地震作用对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的影响。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前十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在X、Y和Z方向上,对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模型施加ITER规定的SDD谱激励,获得了极向场PF1内馈线支撑对地震谱的响应的应力云图和位移云图。通过结果分析,各方向响应的最大应力与工作状态下的最大应力值之和,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因此,本文设计的内馈线支撑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因为地震而毁坏。
其他文献
论文以可控核聚变实验堆ITER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项目为大的研究背景,主要对其外真空杜瓦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检测其结构的稳定性,以确保整
随着钍基熔盐堆项目的启动,我国面向未来能源战略正式开始,各个相关核元素的核反应微观数据都被需求。我们在光学模型假设下,使用国际核实验数据库中的中子与Gd的各个同位素
我们讲话时,为了清楚地表达是谁在对谁说话,往往要用人称代词。在提到说话者自己时用第一人称代词,英语中用“I”,汉语中用“我”;提到听话对方时用第二人称代词,英语中用“
为提高目标识别的精确度和速度,提出一种模板选取算法。利用训练样本图像的标记信息,使属于不同类的局部神经反应尽量分开,属于同一类的局部神经反应尽量靠近,以减少模板集合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物理学前沿课题,是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在高温,高能量密度这样的极端条件下的核碰撞产生的粒子的行为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加深,两国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加并且不断深化,这严重影响着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国和日本在文
基于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我们研究了中能重离子核反应中核子-核子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波包宽度和表面能对重离子碰撞电荷分布的影响以及重离子碰撞中的同位旋效应
中性束注入(Neutral Beam Injection, NBI)是EAST的高功率辅助加热和电流驱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EAST-NBI漂移管道是NBI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用做EAST和NBI的连接装置及
核散射是人类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核散射的研究,不仅能了解散射自身的机制与规律,而且也为研究核力、核结构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过去对12C、16O原子核的
根据地质条件及水工布置特点,通过比较确定了猴子岩水电站地下厂房的位置,结合断层、裂隙、地应力和枢纽布置确定了轴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