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给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在发达国家占人类常见致死性疾病的第二位,目前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本实验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观察,研究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建立的可能机制。利用NIHSS评分观察对比用药前后患者症状改善程度,检测患者血浆中bFGF、TXB2和PGF1α的变化,并计算TXB2/PGF1α比值,判定尤瑞克林应用前后梗塞区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初步探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病人的治疗作用,以及其促进新血管生成可能的作用靶点。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急性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为新的治疗方向和方法提供有意义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通过搜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在7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人,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过CT和(或)MRI确诊。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尤瑞克林治疗组,并设健康成年人2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疏血通6ml/次,1次/天静滴;依达拉奉30mg/次,2次/天;控制血压、血糖,营养神经等常规处理,对病情严重者小剂量应用脱水利尿剂,连用14天。尤瑞克林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0.15PNA静滴,1次/天,连用14天;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天口服。各组以住院当日与治疗后14天作为观察点,进行NIHSS评分以衡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抽空腹静脉血5ml,在分离上层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FGF,TXB2和PGF1α的含量并计算PGF1α/TXB2比值。结果:1一般资料: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实验纳入标准,共40例,常规治疗组20例,尤瑞克林组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发病距用药的时间以及治疗前NIHSS评分等一般情况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分析:患者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与尤瑞克林组治疗前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治疗后14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同时尤瑞克林组NIHSS评分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较常规治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尤瑞克林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且安全性好。3各组患者血浆中bFGF含量测定:常规治疗组与尤瑞克林组在入院当天测得血浆bF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高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4天后尤瑞克林组血浆bFGF含量与入院当天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常规治疗组血浆bFGF含量与入院当天比较稍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4各组患者血浆中TXB2含量测定:常规治疗组与尤瑞克林组在入院当天测得血浆TXB2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14天后尤瑞克林组血浆TXB2含量与入院当天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常规治疗组血浆TXB2含量与入院当天比较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5各组患者血浆中PGF1α含量测定:常规治疗组与尤瑞克林组在入院当天测得血浆PGF1α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不大(P>0.05)。治疗14天后尤瑞克林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浆PGF1α含量与入院当天比较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各组患者血浆中PGF1α/TXB2比值测定:常规治疗组与尤瑞克林组在入院当天测得血浆PGF1α/TXB2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疗后14天后尤瑞克林组患者血浆中PGF1α/TXB2比值较入院当天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浆中PGF1α/TXB2比值较入院当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且安全有效。2在急性脑梗死发病72小时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疗效更佳。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的促新生血管从而增加了脑组织灌注的治疗作用可能来自于其对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的上调作用完成的。3尤瑞克林可以通过调节TXB2的表达来,从而影响PGF1α/TXB2的比值来起到血管扩张作用,从而增加脑灌注,及时挽救了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抑制了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与进展。